原标题:“中医大模型”融汇海量数据,患者可尝试“机械臂”刮痧 ——

  数智化,让中医药站上“巨人的肩膀”

  今年10月22日是第33个“世界传统医药日”。设立该纪念日,是为了鼓励人类运用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以平衡传统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

  千百年来,中医药为维护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数智化”让传统中医药有了更多新活力。前不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名老中医诊疗数据开放共享。促进中医药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我省已进行相关探索。

  名老中医当“靠山”,基层也能开出“好处方”

  将手臂平放在设备凹槽中,手心向上,“中医”的“三指”慢慢移过来按住寸口脉,力道由轻到重根据脉象进行调整,不到两分钟,更换一侧手臂继续“把脉”,再配合“查看”舌象、“问诊”,随后出示一份详细的“诊断报告”和生活建议。这些检查,由桌上一台小小的智能脉诊仪、平板电脑般大小的智能舌面诊仪加上云端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完成。

  “人工智能+中医药”,还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记者见到一张看上去十分普通的操作床,床一侧配置的“机械臂”相当于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理疗师”。该校研发的这款中医智能刮痧机器人,运用多模态融合、多标签学习、多传感器协同感知计算等前沿技术,可以通过智能面诊判断体质,选择需要刮痧的经络腧穴并精准定位,继而实时感知刮痧参数、动态优化方案。更换机械臂后,还可以满足针灸、推拿需求。

  “这一医疗设备研发成果如果转化为成熟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养生、美容等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周作建介绍。近年来,该校围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进行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攻关,解决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展示等方面一系列技术难点,并与多家中医药科技型企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双方共同研发的不少成果已进入市场应用。

  2021年,大经中医作为承建方,帮助南京市江宁区搭建了智慧中医云平台。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让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数百位名老中医当“靠山”,基层年轻中医由此也能开出凝聚名老中医经验的“好处方”,让患者享受到“大专家”诊疗服务的便利。

  经验传承,不同维度体现“标准化”“个性化”

  “不同名老中医诊疗认知存在差异,临床诊疗过程从数据化到智能化,确实相当困难。但中医大家们的经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思维模式而形成的,其背后隐藏着共性规律,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挖掘,将专家个性化经验转化为通用模式。”周作建告诉记者。

  “就像导航软件所显示的,抵达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条,我们总结提炼名老中医经验,并不是要把不同医生的个性化诊疗思路‘融为一体’,而是做好集纳和整理工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更多路径选择。”大经中医创始人、董事长李文友说,中医数字化在数据维度上要突出“标准化”,在推荐诊疗方案的算法维度上则要保留“个性化”。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并不会给医生提供“唯一解”,而是根据名老中医经验形成不同方案供医生选择,强调发挥“辅助”作用。

  在专家看来,如何获得高质量的临床诊疗数据,是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中更具挑战性的一环。“如今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大幅跃升,算力得到极大提高,但中医数字化仍存在不小的难题。”周作建表示,中医药数字化标准不健全、名老中医诊疗数据采集进展情况不佳、名老中医经验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不成熟等,都限制了中医数字化进程。

  李文友也就此举例说,目前我国中医系统的电子病历是按照西医病历结构开发的,很多中医病历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在总结一位老中医的经验时,往往安排相关人员跟诊一段时间,再专门针对这位中医诊疗的习惯、特点设计电子病历,保障更好地记录、收集到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再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下很多“苦功夫”。

  尝试“大模型”应用,数字化中医前景广阔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学术思想传承,另一方面是临床经验传承。”周作建告诉记者,早期他们学校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对名老中医医案文本进行处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采集、使用,未来还将考虑如何将视频、图片等作为数据挖掘对象。“再下一步,我们要从有感向无感迭代,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连续无感采集,达到望诊的效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大经中医正合作开发“岐黄问道·中医大模型”,即利用海量数据,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技术,训练得到具有强大预测和决策能力的模型,进一步推动中医数字化应用。基于中医知识图谱数据、中医古籍数据、中医临床数据等进行训练和微调,这项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医疗大模型,还可以为中医养生机构、个人用户提供养生大模型。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出现和更广泛应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药数字化将迎来更广阔前景。

  在李文友看来,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传承得到国家鼓励和行业认可,接下来还要得到患者认可和接受。“应用是中医数字化的‘生命线’,希望政策端不断发力,助推中医数字化成果广泛应用。”周作建说,也希望更多名老中医解放思想,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共享脱敏数据,让更多团队基于这些数据推进更多开发应用。(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