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江春水,悠悠千载,为古都南京积淀下厚重的“家底”。江与河互济,涵养了南京包容并蓄的品格;江与城融合,塑造了南京革故鼎新的精神。今天的南京,是文学、艺术、科技兴盛的“天下文枢”;展望未来,南京正在重塑江与城、江与人的关系,展现一个更加和谐共生的生态长江、绵延繁盛的人文长江、创新引领的活力长江以及交融互鉴的开放长江。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近期推出“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系列,从南京看见长江变化,从长江变化中读懂中国。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文学是南京不变的城市基因。新时代,南京持续深化长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活化利用,推动优秀文艺精品创作,让长江文都活力再现。
溯古探今,深研长江文化历史底蕴
“春秋时越既灭吴,尽有江南之地,于是筑城江上,以镇江险。”修筑于2500年前、周长不足1公里的“越城”,一直被视作南京建城史的起点。2023年12月,西街遗址“长干古城”的发现,将南京建城史再向前推了600多年。今年2月,西街遗址,这片历代地层叠压、见证南京历史的地块上,又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御道和国门。
从遗址“出发”,近年来,南京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框架下,系统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薛城遗址、昝庙遗址、西街越城遗址为重心,探源南京地域文明。多年来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基本勾勒出南京地域文明不同要素从萌生至形成,发展至成熟的历史主线,彰显了南京独特的文化特质。
2022年,南京联合国家高端智库成立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旨在进一步构建一个促进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圈,为长江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形成《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等一批重点研究成果。据悉,今年还将延续发布蓝皮书和指数等成果。
承古启新,探索长江文化当代表达
从南朝齐“永明体”开创新兴文学流派,到明代“金陵四家”以书画诗酒会友留下传世佳作,长江不仅哺育了南京,也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艺气质。
进入新时代,南京深入发掘长江文化历史内涵,推出了一系列以长江为主题的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长篇小说《仪凤之门》描绘南京近现代史与个人命运交织,展现城市历史脉络。杂技剧《桥·家》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为背景,讲述两代人与大桥之间的深厚情感。话剧《大桥风景》选取八个极具代表性的大桥故事原型,展现出大桥变迁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美术领域,《江畔日冉红》《燕矶晚照》《长江传奇》等一批时代精品相继涌出。
不久前,在南京落下帷幕的“2024南京长江民乐汇”,将长江文化与黄河流域的民乐艺术紧密相连,造就了一场跨地域、跨文化的音乐盛宴。依托各类长江文化主题活动,南京诚迎八方客,邀请大家共同感受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持续探索长江文化的当代表达。去年底,“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借用数字技术和诗意表达,绘就了一幅东方美学的现实画卷,展现了穿越千古奔腾而来的长江文化。
活化传承,唤醒文物新时代生命力
精心修复后的龙江船厂遗址,重现了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成为展示中国航海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明城墙上举办的灯会、历史讲座、亲子互动体验等文化活动,巧妙拉近了历史与大众的距离……龙江船厂、明城墙、大报恩寺遗址、渡江胜利纪念碑等文物遗产资源沿江而下,在南京形成一条魅力独特的文化走廊。如今,这座城市正积极探索活化传承,唤醒文物新时代生命力。
2023年4月,南朝石刻数字化内容体验平台正式上线,利用文物三维数据采集、VR全景、AI知识图谱、3D动画等数字技术,将石刻艺术的细腻纹理与深邃历史生动再现,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南京千年文化魅力;6月,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首个高清数字复原成果在南京发布,600多年前的“天下第一塔”在数字世界实现“奇迹重生”……南京持续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以新形式呈现,增强公众文化体验。
今年以来,南京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我的南京”app上线“金陵档案——兰台拾遗”栏目,多维度展示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档案史料、图片展陈等编研成果,并开展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开发试点,将馆藏132幅云锦实物、意匠稿档案数据使用权授权市大数据集团试点运营。
此外,南京还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带动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以明孝陵石象路为灵感的文创饰品、用南京云锦为材质打造的现代服饰、融合金陵十二钗故事的数字作品等,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文化消费的多元化需求,还助力南京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文创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