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纺织服装品牌发展大会在苏州常熟市举行,以波司登为首的700多家品牌服装产业链链上企业共同参与。此次活动通过构建展示创新成果、连接产业链条、赋能生态体系的专业展览贸易平台,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贸易合作,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链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扎实推进“聚力赋能”行动,持续探索“组织串链、机制强链、服务护链”产业链党建工作模式,串联起上下游企业、政产学研以及金融机构各方面资源,不断推动产业创新突破攀升。

组织建在链上,严密体系推动融合发展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党委成立后,以党建固链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推动汽车产业攀高向强,2024年1至2月,常熟市汽车及零配件产品出口实现了16.3%的增长,成为驱动全市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产业链党建“六联六促”内部联动机制和“双联双合”外部畅通机制,品牌服装产业链党委推动链上单位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发展共荣,2024年上半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7%。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就要跟进到哪里。常熟市根据重点产业特点、分布情况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建好建强产业链党组织,以“依产业链而建、为产业链赋能”的严密组织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选优配强产业链党建指导员,推动链上单位在科技攻关、项目建设等重要领域组建临时党组织,通过组织引领、组团结对、组合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发展大局。建立产业链党委“6+2”沟通协作、运行保障机制,以组织联建、产业联通、创新联合、项目联引、金融联动、人才联育推动深化合作、要素融合,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签约陶陶科技先进陶瓷基板研发生产总部项目等项目,促成直播产业党委同重点产业链党委联建共建,为链上重点企业导入直播资源。

服务沉在链上,凝聚合力共解发展难题

  “原创品牌最怕刚上市就被抄袭,之前服装版权申请周期长,维权之路比较困难。向直播产业党委反映后,他们派了先锋专员来对接需求,又成立了常熟(纺织服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外观专利审核时间由原来6个月缩短至最快7天,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原创女装设计品牌相关负责人开心地说道。常熟市直播产业党委创新建立优服务助发展三项机制,深化“企业点题+党委揭榜+先锋领办”闭环管理模式,加快传统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引育把脉支招、铺路搭台,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常熟市密切关注产业链上企业动态,各产业链党委发动相关板块及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调研小组,积极开展“登门三问”走访调研,深入产业一线、工厂车间解剖麻雀、查摆问题、形成思路,全面收集各类问题建议。聚焦突出问题,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搭建产业“服务链”,出台“六不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推出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免罚轻罚”动态清单等重点举措,集中开展党群、政务、金融、人才、科技、市场6项“聚力赋能”行动,组织“六端”党组织梳理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载体、项目资源,组织产业链党委牵头单位开展年度重点攻坚项目,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快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企检服务中心两大载体,搭建“虞企通”企业服务枢纽平台,着力推动惠企政策一站汇聚、精准直达。目前各产业链党委、相关机关单位积极举办产业集群专场服务、上门辅导讲解,推出惠企辅导课,切实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快速发展。

资源聚在链上,多方联手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6月,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在常熟市召开首场预赛,常熟市氢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党委组织氢能创业企业参赛,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企业展开激烈角逐,推动产学研深度交流,为企业产业创新升级寻找政策支持和金融“支点”。大赛上还成立了氢能产业人才发展专业机构,推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今后将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资源聚集文章,将“解决问题”作为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抓手,是做深产业链党建的动力引擎。常熟市依托产业链党委,强化资源统筹,推动人才、政策、资金等要素向产业发展一线集聚,激发企业敢为动力和创新活力,实现龙头型企业有辐射带动空间、竞争型企业有错位发展平台、大中小企业有平等合作机会。

  常熟市产业链综合党委与常熟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综合党委签约共建,10条重点产业链与10个产业学院一一结对,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和常熟市氢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党委签署党建联盟合作协议,形成“校链携手、产业共建”常熟模式。由智能座舱产业链党委牵头,江苏常熟汽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京理工大学、长春富晟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智能座舱创新联合体”,围绕“5G+北斗”车联网模块、车载娱乐系统、智能座椅等方向的关键技术“抱团”攻关难题。

  在产业链党委的牵头嫁接下,2023年常熟市创新联合体累计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超30项、申请专利超440件、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00人,带动龙头企业研发投入超20亿元、营收超440亿元,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郭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