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劳动教研组获得了“第十一届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的殊荣,这是该校多年来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对劳动学科进行体系化创新,所积淀出的又一重要成果。
劳动教研组
特色资源成就劳动教育传统优势
南信大高新实小劳动教育的特色建设有近20年的沿袭变迁,这也是该校发展的强力抓手之一。作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附属小学,学校紧贴南信大的王牌学科,进行气象兴趣科普的项目教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南信大高新实小发展起了科技教育,由于该校所在的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属于涉农地区,且气象和农业高度相关,所以学校将科技教育往农业科技方向进行了重点定位,这也为学校现今包含农业元素的劳动教育埋下了伏笔,这一教育品牌成为了独有传承和传统优势。
副校长苏静
优质师资夯实教学基础
据了解,该校劳动教研组目前共有劳动教师 9 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5名。该校副校长、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苏静负责带领这支优秀的团队。其中,张晗和殷俊分别是江北新区首位且唯一的劳动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老师;刘秋妍和焦希雅是区劳动教育先进个人。其他成员皆为校内1-6年级劳动学科带头人,他们拥有优秀的跨学科课程建设能力,以及团队互助能力,教学成效尤为突出。
劳动教研组组长张晗介绍,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成长,教研组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为推手,以教研活动为重要依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讨、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师教学理论和课堂调控能力。在全体劳动教研组成员的努力下,学校入选了“南京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单位”。
劳动教研组长张晗
创新品牌注重在实践中育人
2018年是南信大高新实小劳动教育学科发展的跃升之年,这一年,学校立下了一项省级课题,即“开心农场”特色主题课程开发。
其中,“开心农场”之“小城农匠”教育活动依据新课程理念,聚焦科技劳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取材儿童生活中与农业、科技有关的素材,凝练为 “开心农场”大概念,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例如低年级的百蔬小农匠、栽培小达人;中年级的爱心小蚕农、“葡萄粒”小导游;高年级的农科实验员、农气小卫士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盘城葡萄节上,学生经过培训学习,担任昵称为“葡萄粒”的小导游、小讲解员,为游客介绍农产品和观光资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沉浸式学习农业知识,并积累社会实践的经验,成了葡萄节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学校还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升级,确立了“开心农场”之“小城能豆豆”分享式劳动教育品牌。该品牌结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将劳动分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类型,按空间转化分为5个子课程,即家庭小能豆、校管小能豆、农场小能豆、科创小能豆、公益小能豆。
“能豆豆”教学采用自治管理方式,由学校劳动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学生代表组成“享抱团”,下设4个管理所,负责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劳动清单和劳动评价。将这一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开展“润心”劳动周活动,用劳动技能PK赛见证能学生们的劳动本领。
2023年初,劳动教研组以科技特色再度深化劳动教育,构建了“小城劳动创想家”品牌。这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学会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检验验证等环节,让劳动过程同时成为科学探究的课程。“劳动创想家”包括家庭创想家、校园创想家、科技创想家和公益创想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尤其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
劳动课实践现场
创新打造场域空间体系
南信大高新实小的劳动教学不仅有品牌,更有打通各个环节、课程、活动的完善体系。苏静介绍,学校以“劳动创想家”课程为载体,推动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学科壁垒,跨界融合劳动教育。
“因为课堂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鼓励各学科的老师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劳动元素,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苏静认为,这一创新难度比较大,但其价值不可替代。
学校还创设了劳动教育的六大场域和三大空间,包括常态场——开心生态农场、体验地——农耕园、探究所——葡萄廊、跨界区——创客吧、协同场——百果林、展示区——农艺大舞台。三大空间包括家庭活动空间、社区活动空间,以及依托于南信大的大学活动空间,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空间,进一步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化、科技化、多样化。
“我们学校劳动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通过这一切方式,让学生理解劳动之美,体验劳动的乐趣,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张晗介绍。(夏祖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