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生态样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发现了无锡地区新记录物种——北方狭口蛙;记录了镇海林蛙无锡地区新分布地点;发现了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条背萤。

北方狭口蛙

  调查人员沿着太湖大堤展开两栖爬行类调查时,意外邂逅了一只蛙体宽扁、吻短而圆、皮肤光滑,背部有深色斑块的蛙类个体,经鉴定为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与上一轮本底调查及样地监测结果对比后,北方狭口蛙成功刷新了无锡市两栖类新记录。

镇海林蛙

  在蛙类方面,调查人员还在太湖边发现了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镇海林蛙通常活跃于林木、灌丛等植被繁茂且潮湿的山地生境中。过往记录表明,镇海林蛙仅现身于宜兴及惠山等丘陵山区,在太湖边记录尚属首次。这笔记录昭示着镇海林蛙在无锡市的适宜分布地有所拓展,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此外,调查人员还记录到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与其他野生动物相比,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一直被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指示类群。开展生态样地调查,对于系统掌握无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在太湖大堤内侧的水塘中闪烁着如梦幻般闪烁的萤光,经调查人员仔细观察、鉴定后确认为条背萤(Sclerotia flavida)。条背萤是萤火虫的一种,被列为“三有保护物种”。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指示物种,条背萤的出现好似自然颁发的“生态环境优质证书”,是对水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肯定。

  新记录物种、新分布地点、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精彩不断上演。接下来,调查人员将全面铺开生态样地调查,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蝴蝶以及植物群落等都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动态跟踪生物多样性变化,进一步充实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基础数据。(朱冰川 盛翼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