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防融合的理念虽领先却落实困难,“重医轻防”“防治脱节”等现状亟待扭转。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探索以医防联合体建设为支点,聚焦慢病管理等重点领域,优化“5+3+2”家庭医生服务体系,探索构建医防一体、主动服务、资源下沉的“武进模式”。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实事,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深化医卫领域改革,用优质便捷的服务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说。
数据显示,2023年,武进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四大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7.69%,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健康素养水平分别升至70.85%、89.44%、87.71%、42.8%。
建强支点,率先打造“疾控+医疗”医联体
自2022年6月成立全省首家“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医联体以来,武进区已先后在寨桥卫生院、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雪堰镇漕桥卫生院、湖塘镇马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4家医联体,成为该区开展医防融合工作、推动“四个下沉”的重要支点。
在组织架构上,由武进区卫健委牵头成立“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医联体建设领导小组,在区疾控中心设立医联体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各医联体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医防双方队伍、资源和服务的融合。
在人员融合上,武进组建“公共卫生专家+联络员+指导团队”的队伍体系,去年7月,武进区疾控中心选派16名公共卫生骨干人才下沉到全区16家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基层医防融合工作全面展开。
在联动机制上,武进建立“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双单反馈机制。基层医卫机构定期自我梳理,提出需要疾控中心协助解决的“需求清单”。公共卫生指导团队通过定期督导检查,提出基层医卫机构的“问题清单”。在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双方商议解决落实对策。
聚焦重点,开展慢病管理医防融合项目
当前,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比例已超80%,成为影响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聚焦慢病管理、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等重点方向,创新开展各类医防融合项目,促使基层医卫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整合队伍、规范流程,筑牢居民健康防线。”武进区卫健局局长左朝辉说。
从“重治轻防”到“防治兼顾”。聚焦城区范围内的常见、多发、重大疾病,武进4家医联体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项目”“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等十余个医防融合项目,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为当地居民相关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抢占了先机。
以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为例,2023年,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常州二院的指导下,建成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站,完成筛查1042例,其中8例病情较重者已住院治疗,1例年仅42岁的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已手术治疗恢复视力。
从“各自为阵”到“融合示范”。基于武进区前期医防融合项目取得的良好成效,今年,由常州市政府、南京医科大学合力打造的创新融合项目“慢性病医防融合综合防控示范区”在武进落地启动。
据介绍,该项目以45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目标人群,计划覆盖5万人,基于南医大开发的风险评估模型和专家团队,以“高危人群筛查—风险评估—分类化管理—防治效果评价”为主线,为居民提供“防、筛、管、治、康”全流程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首期将在武进区湟里镇开展试点。
创优服务,探索“5+3+2”家医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武进区创新“5+3+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切实发挥好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
其中,“5”即1个家庭医生团队共有团队长、村医、卫生院医生、家医助手、三级医院专家5名成员;“3”即每个居民对应1个签约门诊,建立1个服务微信群,发放1张联系卡;“2”即乡镇卫生院和三级医院各成立1个服务小组。
百名专家进团队。近两年,武进区卫健局从辖区3家三级公立医院选派118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融入全区202个家医团队,每个专家结对帮扶指定的1-2个家庭医生团队,一年至少4次随团队进村(社区)入户开展义诊、咨询活动。
预约服务进家门。建成武进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开设24小时值班热线电话受理上门服务需求,根据属地就近原则派单,各乡镇卫生院与镇养老服务中心全面精准对接,做到预约上门服务全过程监管。同时,对于失能老人、术后康复期、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设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医疗护理费用还可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报销。
健康管理增内容。为调动基层医卫机构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的积极性,武进区在免费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基础上,还设立了每年150元至180元不等的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相关收入扣除成本后的70%直接用于分配。(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