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三角中部的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文脉相通,多年来源远流长、携手发展。近年,苏州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奋力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加速释放沪苏一体化发展合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州力量。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

塑强“上海—苏州科技集群”竞争优势

  上海和苏州一直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多年来,两地以开放包容姿态,协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携手打造强劲活跃的发展增长极,不断增强“上海—苏州科技集群”竞争实力。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先期报告,上海—苏州科技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五位。

  一方面,苏州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的运行模式,积极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资源,大力引进优势学科研究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等合作项目,力争让更多创新成果高效落地转化。

  以低空经济为例,苏州具有产业链、航线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在航空、无人机、智能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布局,与苏州合作历来密切。今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低空经济中心正式落户,推动两地优质项目资源对接,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沪苏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和动能。

  另一方面,苏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建、成果共用、利益共享,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中,苏州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2020年10月,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之一。自获批以来,该研究院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20余家平台载体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沪昆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融互通、互惠互利。

  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是苏沪科技资源共享的范例。2023年11月,“沪苏荟”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合作推进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与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签订《全面支持苏州市科技创新券政策实施的协议》,标志着继吴江、相城两个试点板块之后,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苏州全域贯通。

  “我们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对接,希望协同开发EDM自动化系统,但面对60万元科技研发费用有点‘吃不消’。”昆山市研通模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昆山市科技局了解此事后推荐了“沪昆创新券”政策,推动校企双方顺利签约。按照合约,昆山市科技局承担50%的研发费用,有效减轻企业负担,项目很快研发成功并投入产业化。

  此外,苏州还参与建设长三角首支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由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实施“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仪器管理单位4036家、仪器5.62万台套、原值504亿元。

深化产业高效协作、融合互补

  区域创新在联动,产业协作也在深化。近两年,苏州主动融入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朋友圈”,积极承接上海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协同推动产业高效协作、融合互补,联手抢占产业创新发展制高点。

  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分工协作。近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院士领衔首创的“肿瘤解聚技术”项目,在嘉定与太仓实现研发与生产的突破。位于太仓的生产基地,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环。“苏州、太仓两级政府对生物医药项目支持力度较大,对人才团队有千万级资金的支持。”该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说,该基地已建成约1250平米的万级GMP车间,一条年生产能力达1吨的产线已规划就绪。

  项目顺利产业化生产的背后是太仓政府部门主动做好服务保障,为沪太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例如,2023年10月,太仓生物医药(上海)创新飞地开业启用仪式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探索“研发孵化在上海、人才引进在飞地、生产基地在沙溪”招商模式,将飞地孵化培育的成熟项目导入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沪太在生物医药领域互通互融。

  促进智能车联网产业协同发展。今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确定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苏州位列其中。目前,该市已建成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S17)和国内首批支撑复杂场景5G网联式L4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道路(G524、G312),智能网联城市级云控平台成为国内首个跨市区两级体系的城市级云控平台……在苏州,“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正在融合协同发展,“聪明的车”也在加快商业化步伐。

  “苏州拥有良好的路端智能设施,能为优化自动驾驶算法提供支撑,高效的政务服务也让企业无后顾无忧。”享道出行Robotaxi相关负责人说。享道出行是上海本土企业,作为国内首个车企背景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2021年12月在相城落地C端服务,2023年11月已在苏州区域全面开启示范运营。

  优化算力一体化协同布局。今年6月,作为“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之一,“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于在吴江区启用,第1批架机架已开始提供综合算力。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设超万架高功率算力机架,提供5000PFLOPS算力资源,项目完全启用后能实现对算力资源的集约供给、统一调度,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数字产业提供智算支撑。

  当下,苏州正在深化“东数西算”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吴江起步区建设,加快对接联通上海青浦等地区算力调度平台,强化标准规范建设,推动算力资源整合流通,力争为上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算力服务支撑。

携手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加强沪苏产业协作、强强联手,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共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两地携手向“新”而行的“锚点”。

  嘉定、昆山、太仓位置毗邻,是沪苏产业集聚高地。嘉定在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产业与科创资源,昆山与太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表现出雄厚实力。三者发展理念契合、资源禀赋互补,不断拓展“同圈维度”,释放沪苏产业集聚创新活力。

  产业协同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扭成一股绳”。依托产业基础优势,三地联合编制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产业融合互补,形成长三角强劲活力增长极。

  今年初,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部四期项目正式在嘉定奠基,进一步扩大全球配套布局。而太仓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正是沃尔沃汽车的一级供应商之一。“我们的中控系统设备从太仓工厂下线,发往上海嘉定的沃尔沃整车厂进行交付,整个过程不过几个小时。”太仓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厂长刘加民说,阿尔派电子每年向沃尔沃亚太区总部供应的中控系统设备销售额约占全年的30%左右。

  在嘉昆太,一辆汽车从软件到硬件、从设计到生产,产业上下游合作愈发紧密,增加了产业链的黏性,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嘉定集聚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4300多家,昆山集聚960多家汽车产业链优质企业,太仓集聚超600家汽车企业。

  这些企业携手共进,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在太仓,慕贝尔、博泽驱动等50多家汽配企业向上海大众稳定供应零部件。在昆山,约200家企业成为上汽集团、特斯拉等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除了产业集群的合力打造,沪苏在产业园区共建方面也迈出了合作新步伐。

  临港常熟绿洲芯城一期项目于2023年6月正式开园,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常熟市辛庄镇及光华集团共同建设,通过引进和承接上海优质项目,合力打造具备产城融合特色的长三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先行试点园区。今年5月,上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耐优生物技术签约落户临港常熟绿洲芯城,将聚焦生命科学自动化设备研发,为客户提供全自研的生命科学自动化设备及个性化解决方案。

  与上海临港集团的合作不止于此,苏州工业园区考虑到该集团在产业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等领域具有优势,也在谋求合作新机会。当前,双方正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探索协同合作新路径,协同促进核心技术攻关、公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创新生态营造。

  近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明确推进上海与苏州深化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安排。苏州将以此为契机,更大力度学习上海、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主动锻造优势、贡献长板,推动沪苏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率先在苏州变为现实。(王梦菲 郭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