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走进服务阵地,服务走近群众身边。江苏沛县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持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

  对接群众需求,拓展文明实践空间

  家住汉兴街道汉润家园小区的徐大爷每天都要到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老年学校准点“上课”,他报了书法班,没事和老伙伴一起写写字,老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从 “幸福养老”变为 “快乐享老”,汉兴街道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办老年学校,吸引老年人走进学校参加学习,并成立“银铃志愿服务队”,引导和鼓励老年人利用所学所长积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来,有效拓宽和延伸了“学习半径”,形成“1+1大于2”的惠民效应。

  丰富的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徐大爷和邻居们在老年学校找到了稳稳的幸福感。

  切准群众的需求所在,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人气一天比一天旺,从城市到镇村,“花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应接不暇:沛城街道依托设施完善的歌风书房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鹿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的群众夜生活娱乐活动,河口镇郑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露天电影集中放映……沛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拓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集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主平台”。

  “为保障菜单丰富多样,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编排群众乐享的文明实践项目,针对性开展各类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普法宣传、科学普及等文明实践活动210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畅享缤纷生活。”沛县文明办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说。

  延伸服务触角,传递文明实践温度

  暑假期间,汉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邀请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开展“书香筑梦 护苗同行”爱心暑托班。“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阅读、绘画、做游戏非常开心,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成长。”参加爱心暑托班的小朋友王乐乐表示。

  开在家门口的暑托班,缓解了小学生假期看护难问题,以“教育温度”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汉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精准把握需求,将“教育”与“托管”相结合,围绕作业辅导、暑期安全、创意美术等,调整优化服务内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暑托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长。

  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和温暖,沛县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实现了升级。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栖山镇组织志愿者提供义剪等贴心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心。聚焦群众需求,朱寨镇聚合辖区党员干部、乡贤能人、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开展红色宣讲、文明劝导、志愿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服务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胡寨镇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活动,为老年人免费检查身体,普及健康知识,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诊疗服务,让村民健康有“医”靠。

  正是在这一件件便民小事中,无处不在的志愿服务增加着群众的“幸福厚度”。

  沛县积极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服务网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赋能跃升,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深化服务内涵,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民化,在服务中传递温情暖意。农技指导志愿服务、文化健身志愿服务、法治宣传志愿服务、科普宣传志愿服务、卫生健康志愿服务、便民小事志愿服务等小分队穿梭在大街小巷、村庄院落,送“需”上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体验。目前,县文明实践中心依托五大平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级文明单位建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86支,各镇(街道)所、村(社区)站深入挖掘辖区乡土文化人才、群众性文艺团队等,依据个人特长和职业技能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432支,努力为群众提供更有力、更精准、更有效的志愿服务。

  赋能基层治理,推动文明实践融合

  “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记得对应分类投放。”近日,在沛城街道各社区活跃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走进沿街商铺、居民家中,分享垃圾分类小窍门。沛城街道充分利用志愿者活动的扩散、延伸、辐射效应,带动居民广泛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入户派发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对居民进行分类指引,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帮助居民养成正确分类的习惯。

  激活群众参与“内生力”,在沛县,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文明实践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沛县努力探索“文明实践+”工作模式,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多方位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探索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引领和发动群众通过志愿服务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生机和活力。

  在实践中,沛县立足群众需求,持续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走进群众家中,倾听群众需求,记录群众心愿,收集群众活动需求,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的文明实践品牌培育思路,依托职能,结合群众需求,打造群众期盼、社会需要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68项,让志愿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努力实现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为文明实践赋能增量,多元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探索动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破解了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小区充电桩安装等问题,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如今,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扎根出彩,不断释放出“磁场”效应,真正实现了以文明实践“小切口” 撬动基层社会“大治理”。(徐春艳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