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玉米的生长旺季,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近日,记者跟随区植保站工作人员前往田间体验,看高温天气下“庄稼医生”如何为庄稼病虫防控“把脉开方”。

  清晨六点,区植保站的植保员易红娟和同事们就头戴遮阳帽,身披防晒服,脚着橡胶雨靴,“全副武装”迈进水稻田,开始为病虫草害系统监测忙活起来。“现在天气太热了,趁着早上太阳不那么烈,我们来赶早工。”说完,易红娟就弯下腰,左手拿着白瓷盘,右手握起水稻茎秆拍向瓷盘,随后定睛细数瓷盘内稻飞虱的数量,并将数据报给负责记录的同事。不一会儿,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滑落,浸湿了衣服。

  瘦瘦高高的杨凌峰负责赶蛾工作。“赶蛾并不是要把蛾子赶走,也不是要捉住分析,而是要一边赶一边计数,通过稻田里蛾子的数量,测算一亩地的虫害发生情况,进而通过几个点的综合分析,预测判断通州全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说起这项工作,他滔滔不绝。一旁,90后姑娘顾成正在查看水稻纹枯病、稻叶瘟发生情况。弯腰、翻叶、观察、记录……稻叶打在脸上又痒又疼,人蹲在田间又热又闷,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但他们全然不顾。“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有些不适应,慢慢就习惯了,看到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水稻连年丰收,就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顾成擦了擦脸上滚下的汗珠,笑着说。

  上午八点多,一行人又赶去通州万顷良田项目区,查看田间病虫害情况。此时气温已经达到37℃,阳光直射下来,连片的水稻田间360度无死角“普照”,如同一个大蒸笼。6个人的衣服早已湿透,而脚上的雨靴更让人热得吃不消。“搞植保确实很辛苦,但是我们下田越多,取得的数据也越多,推算的情报越准确,防治效果会更好,更能保障农民的丰收。”杨凌峰坦言。

  当前是田间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了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查苗、查虫等田间巡查是最为直观的方式。“我们坚持每天赶蛾,监测性诱、灯诱、食诱等仪器设备内的虫量,记录好每一项数据,从而确保预测和编发病虫情报及时准确,发生量、发生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能挽回水稻损失500万公斤以上。”区植保站站长张宏军介绍,此外,在药剂配方和施药次数上,他们反复推敲,拿出最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每年可为农民节省药本、工本千万元以上。(沈维维 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