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年少时的童谣吗?那些歌声会在不经意间萦绕耳畔,清澈悠扬。

  初中生张正一是“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也是一名在“童声里的中国”里成长起来的“红孩子”,“我的童年充满着正能量,童谣就像我心里飞出去的话,我在童谣里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步入社会的李祎雯和很多伙伴一样,依旧会想起那些在“童声里的中国”时的美好时光,“小学的时候,我们唱儿歌、读童谣、写童诗,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道理也是在一首首歌里明白的。”

  “童声里的中国”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艺工作者在2006年倡议开展的一项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旨在通过少儿艺术的创作推广,引导青少年在艺术审美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成功举办11届少儿歌谣创作分享活动。

  时间回到2006年,首届“童声里的中国”活动以“唱响荣辱观”为主题,征集作品1.23万件。

  到了2023年,第十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以“童谣唱响新时代”为主题,共收到全国各地的童谣、校园歌曲作品123385首。

  据统计,十八年来,“童声里的中国”活动发动征集50多万件歌谣作品,覆盖江苏7000多所中小学,辐射全国31个省区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惠及全国亿万少年儿童。

  “童声里的中国”,诗意、悠扬、饱含期望。纵观十八年的发展脉络,“童声里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启迪心灵、涵育文明的新道路。那些萦绕耳畔的歌声,始终在焕发着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用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唱响新时代的乐章。

  “用‘童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时代风貌、坚定文化自信。”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张建华说,将进一步聚焦聚力,将童声基地打造成传播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验营、实践区。

  从江海之滨到唱响世界

  8月2日,2024年“童声里的中国”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夏令营暨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闭营仪式在南通举行。海内外众多华文学校和青少年朋友跨越千山万水相聚在一起,共同学汉语、用中文,在活动中加深了认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去年4月,“童声里的中国”海外推广交流活动首次启动。过去一年,来自全球五大洲十余个国家五十余所华校千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相聚云端,用歌谣传唱真情、用音符凝结友谊。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校长李雪梅表示,“童声里的中国”为海外青少年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华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现在,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的校园里经常能听到中国童谣,孩子们都很开心,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更浓了。”

  在南通孕育生长,走向全省全国,通州区创办的“童声里的中国”如今正在以开放的姿态唱响世界。在各类城市文化品牌百花齐放的时代,“童声里的中国”历时十八载,活动内容与内涵不断丰富,这是如何做到的?一切都有其必然性。

  南通市通州区是江海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雄浑的江,广博的海,造就了通州人自信的品质和包容的胸襟,孕育了僮子戏、蓝印花布、板鹞等特色文化。江风海韵的沐浴、教育文化的浸润,使通州区积淀了深厚的重教崇礼底蕴。“蒙以养正,圣功也。”长期以来,通州区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内核,培养有文化素养、懂艺术涵养、行礼仪教养的一代新人。“童声里的中国”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早在2006年,通州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创作“新道德童谣”的倡议,并取名“童声里的中国”。首届活动以“唱响荣辱观”为主题,征集作品1.23万件,评出佳作100首。此后的18年间,“童声里的中国”成功举办11届少儿歌谣创作分享活动,发动征集海内外53万件歌谣作品,结集出版24部作品集。

  从以德树人到以美育人

  “中国的笑容里有我,我就是那甜蜜的酒窝。中国的春光里有我,我就是那盛开的花朵……”“七一”当天,稚嫩的歌声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飘出,四支少儿合唱团齐聚该校参与“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

  今年5月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开展“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截至7月底,全国各地累计组织少年儿童合唱团体5.9万个,开展合唱活动10.3万场次,吸引中小学生1305.5万人次参与。

  “像这样的少年儿童合唱活动不单是艺术水准的角逐,更是用美育引领孩子们成长,引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培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沈金云看来,“童声里的中国”以合唱活动为载体,展高雅艺术,孵文化精品,育德艺新苗。

  “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论述美育之于品德的重要性。十八年来,“童声里的中国”将美育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坚持“以艺蕴德、以美育人”,通过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从小在心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如何穿透理论与现实的隔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播种到少年儿童的心田?“童声里的中国”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生动载体,以少儿文艺精品的打造为核心,以少儿文艺精品的传播推广为路径,在审美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少年儿童涵养品行、陶冶情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童声里的中国”最深刻的价值所在。

  通州区实验小学是“童声里的中国”首批基地学校。“以歌谣创作活动为载体,为少年儿童打造展示才艺的舞台和接受思政教育的课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笑梅说,“童声里的中国”通过鲜活的教育教学场景,给育人方式转变、思政课程建设以启迪,生动诠释了文化育人、以美育德的教育路径。

  2012年,“童声里的中国”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大品牌”;2017年,基地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成为江苏“童”字系列美育活动的重要品牌。

  从常唱常新到文化品牌

  去年10月30日,在2023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由“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儿童剧《草房子》荣获“优秀剧目奖”。这是“童声里的中国”继儿童剧《青铜葵花》之后又一部获此奖项的优秀剧目,目前已经演出上百场。

  载体组建是“童声里的中国”得以落地的关键。2014年,通州区建立“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实行“实体化运作,基地化孕育”,承载创作、研究、展演、培训四大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融合、社会教育的补充,标志着“童声里的中国”活动由“创意探索”时期进入“基地运作”时期。

  童谣童诗童歌、儿童剧、广播剧、儿童电影……向着多元化方向探索,佳作不断,常唱常新。近年来,“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精心打造和推广儿童剧《田梦儿》《青铜葵花》《草房子》《因为爸爸》、儿童电影《三袋米》《向日葵中队》、广播剧《你,明媚了春天》《永远的追“锋”少年》、儿童小说《爷爷的螺号》《使者》等22部少儿文艺精品,多部作品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文华大奖”等省内重要奖项。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纯美文学进校园等公益巡演推广活动4150余场,受益420万人次。

  从默默无闻到赫赫有名,从诞生之初到成长为文化品牌,成为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2023年,南通市委办公室以1号文件印发《“童声里的中国”品牌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童声”传得更远。通州区决定,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提升打造“童声里的中国”工作品牌,并追加预算40万元用于海外推广交流。(樊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