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京市溧水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突出。近年来,溧水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富民增收,在2023年度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县(市、涉农区)第一等次首位,至此已连续四年获全省综合第一等次。近期我们发布系列解读稿件,展现溧水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近日,溧水区晶桥镇芮家社区石山下村游客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夏日研学,十多位小朋友先后参观了非遗展示馆、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进行非遗米糕制作、户外钓虾捞鱼等体验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活动场所大多是闲置农房改造而来。

  (石山下村非遗展示馆)

  近年来,溧水区以石山下村为典型代表,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闲置资源盘活,以国资先行、改革突破、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破解社会资本下乡衔接不畅、农房确权难和抵押融资难、项目吸引力不足等难题,有效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村集体性收入增长。

  石山下村自然风光优美,明代建成的刘氏宗祠、五百年的金桂树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活化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简称“溧水产业集团”)于2013年收储了该村最破旧的8户农房,成为溧水区最早由国资收储闲置房屋并开发运营的村落。

  这些农房被用于改造建设未见山乡居酒店,正是这个别墅酒店一下把该村带火了。随后,溧水产业集团陆续收储房屋共33户,改造成酒店、工作室、民宿、餐饮等业态,并修缮当地祠堂,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供销博物馆,完善周边配套。

  新业态的发展使得当地人逐步返流到该村,外部社会资本嗅到商机,也开始进入。溧水产业集团于2018年开始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社会资本以及当地农村合作社、村民逐步成为主要运营方。“国资先行,在项目成熟后,由社会资本接管运营,这样既保证了项目顺利启动,又确保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芮家社区副书记刘家春说。

  引入社会资本实现经营目的,首先要解决的是确权问题。而由于历史原因,石山下村很多农村闲置房屋两证缺失。去年8月,溧水区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优势,在石山下村发出首张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鉴证书,赋予使用权流转关系法律保障。

  “过去闲置农房多是私下协商流转,没有正规手续,也没有经过合法鉴证。承租人想通过规模流转的形式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缺少相关质押物,很难获得金融支持,而鉴证书为抵押贷款提供了合规性凭证。”溧水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石景农地股份合作社在拿到鉴证书的次日,就获得了5万元的“农房易贷”额度,这也是南京市首例以农房使用权为抵押物的融资贷款。

  目前,石山下村以闲置房屋为载体,开发建设了石山下民俗文化空间,重点打造非遗展示馆、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古戏台、山居秋暝露营基地等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今年,石山下民俗文化空间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石山下村山居秋暝露营基地)

  如何让这些开发项目带来更多流量?石山下村引入南京晶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整村运营,整合游客中心、露营基地、餐饮、旅游线路、农产品及文创商品售卖等内容,每月开展一两场小型活动,每年开展两三场中大型活动;与慧泽自然学校合作,开发农耕体验课程;与非遗传承人商家合作,举办米糕、麦芽糖、竹编、面塑、剪纸等非遗制作活动,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今年上半年,石山下村客流量约为21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580万元,同比增长8%。

  如今,通过农村闲置资源盘活,石山下村由经济薄弱村变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房屋空置率由改造前的50%下降到现在的5%,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到260万元/年,较十年前翻了两番多,村民依靠房屋租金、销售农副产品等增加收入,人均收入达3.6万元。

  石山下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只是溧水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一种模式。溧水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利用闲置资源形成文旅产业、高效农业、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类型。在去年盘活21宗农村闲置资源的基础上,今年又有8宗列入盘活计划的村集体闲置资产,其中已盘活3宗。

  特别是溧水明确了市场化盘活导向,探索形成投资人+国企、投资人+委托运营、投资人自运营等“无想院子”十种招商引资模式,以国资先行,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原产权人、“新村民”成为盘活主角。

  溧水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刘昌兵说,下一步,溧水将在各级财政惠农项目补助资金安排中,优先考虑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发展类项目,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同时,借助市农村产权交易及区存量资产资源发布平台,做好农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处置及闲置房屋招商信息发布,并加强集体资产监管。(肖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