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秦虹街道位于主城核心,人口密度大,各类矛盾纠纷多发。近年来,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探索运行“坚持一个核心、依靠三支力量、健全五项机制”的“135”工作法,积极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坚持一个核心
秦虹街道持续健全完善党工委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整合资源力量,搭建“1+10+N”矛调体系,即:以街道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为基础,在下属10个社区设立矛调工作站,配备专兼职调解员。2024年上半年,街道社区先后与各级调解组织、机构妥善调处矛盾纠纷318件。
依靠三支力量
走进网格,补齐矛盾调解“全链条”。利用“秦虹微讯”公众号、网格微信群、社区小喇叭、网格员每日走访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矛调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有矛盾先调解、有纠纷找人民调解员(政法网格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落实党员干部挂包制度,由街道工委委员担任所辖10个社区的挂包领导,进网格、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依法保障群众权益,普及依法维权知识。
依靠群众,构建监督参与“共同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工作中坚持广泛听取民意,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发挥自治作用。康安里小区出新中,针对居民在“减少绿植增加机动车停车位”上存在的不同意见,街道社区积极调解,指导小区居民召开业主大会进行投票表决,并邀请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等到会见证,最终按照多数业主意见完成了出新项目,并兼顾其他业主意见,及时做好补绿工作,有效钝化了出新矛盾。
专业助力,打造法治工作“前哨站”。今年以来,街道与秦淮区人民法院密切协作,共同推动溯源治理工作,定期就重点事项进行会商研究,建设徕斯数字微法庭,实现街道和社区微法庭全覆盖。对涉及多部门职权的矛盾纠纷,及时通过“吹哨报到”等机制,与区其他职能部门联合调处、会商解决,避免矛盾扩大。
健全五项机制
动态排查机制。健全街道、社区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制度,每月两次定期分析社情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借助网格员每日巡查、信息预警等机制,坚持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面上排查与内部排查的有机结合,及时了解掌握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梳理归类,逐项登记,按照“一人一档”建立工作台账,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介入,及时处置,推进化解。街道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注重预警防范,今年以来已处理预警信息75条。
矛盾上报机制。街道不断强化“未诉先办”,建立“楼栋长—网格员—社区—街道”四级网格体系,选聘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居民党员担任楼栋长,及时发现和上报各类问题,形成了由楼栋长上报、网格员受理、街道社区快速响应的“自下而上”机制。
迅即反应机制。街道持续深化“接诉即办”,不断提高“12345”工单、信访案件的办理效率,切实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今年上半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上升8%,投诉量也稳步下降。
后期跟踪机制。街道坚决落实“调后回访”,做好矛调工作“后半篇文章”,确保矛盾纠纷案结事了,各社区对全部调解案例进行回访,对重大疑难纠纷坚持定期回访,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多形式,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满意度、案件调处质量、协议履行情况,以及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无违法、违纪、不合理不公平等现象,同时听取当事人对调解工作是否还有其他意见建议,不断巩固矛盾纠纷调处效果。
多元共解机制。街道探索创新“党建+”模式,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主体作用,通过建强履职阵地、强化协商问效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多力并行、同向发力,赋能基层治理,助力区域社会高质量发展。搭建人大“秦虹圆桌”、政协“有事好商量”、统战“红石榴家园”工作平台,推动民主协商,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