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兴国县杰村乡白石小学,坐落于大山深处。暑假期间这里原本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孩子们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可这几天,这所山区小学校欢声笑语、书声琅琅,显得格外的热闹。

  刘媛,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教师,曾入选国家击剑队,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女子花剑冠军的获得者。此次,她受邀参加这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云课堂的形式“独家直播”,向孩子们传授击剑知识。由于山里的孩子对击剑这项运动几乎一无所知,刘老师特地找来了自己比赛的精彩片段给孩子们观看,让孩子们感受击剑带来的魅力和快乐,看着孩子们闪光的眼神,刘老师开始逐一给孩子们讲解击剑的基础知识、示范动作,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含蓄到逐渐积极、踊跃,也在教室里现场练习了起来,刘老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图为刘媛老师与同学们“云课堂”互动的场景

  “为了这几节课,我整整准备了好几天。”刘媛老师说:“在击剑场上自己还是无比自信的,可是接到这项邀约后,自己却有些犯愁。在几节课的时间里想掌握一门运动的基本技巧是不可能的,我之所以接下这项任务,也是受到支教团的感染,我能用自己的专业助力山区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后我会不定期的‘上线’,通过这项运动将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传递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用自己的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白石小学的校长张宇峰说:“这里的教学硬件不足,教师资源和城里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说过要放弃,因为这里的孩子寄托了家庭的希望,也寄托了山村未来的希望。去年支教团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又充满欢乐的暑假,没想到今年有了更多爱心人士的加入。”

  开展支教活动的团队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绿色梦想”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服务队。经历过去年的支教,亲身感受到这里的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勤奋刻苦、乐观向上,队员们也与这所由爱心累积起来的学校的孩子们结下了浓浓的情谊。2023年支教刚一结束,团队就初步制定了2024年支教方案,并通过自身努力引导更多人关注山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动员各方专业力量积极加入,打造一个“专业”的外援团。

  沈佳凝,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3级音乐学(师范)班班长,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沈佳凝接触到了退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便毅然决然提出要参加今年的支教活动。活动伊始,沈佳凝的内心很是忐忑,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她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缺乏山区支教的经验,担心与孩子们沟通有障碍,但来到白石小学两三天以后,她的顾虑彻底打消了,看着孩子们脸上淳朴的笑容,她爱上了孩子们。

  由于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为了上学,这些孩子们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走上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这样的“上学模式”是从小生活学习在大城市的沈佳凝所没有想到的。第一天的送学工作感觉异常辛苦,但接到孩子后,他们的一声声:“沈老师早”“沈老师辛苦了”,让她的心被孩子们融化了。她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让音乐在这个山区的学校里飞扬起来,她的课常常“拖堂”,从对乐器的认识到识谱练唱,她教的很认真,孩子们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青春洋溢的“沈老师”,她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教给孩子更多的音乐知识。

  图为沈佳凝教学生识谱练唱《水星记》

  除了负责自己擅长的音乐教学任务以外,沈佳凝还主动承担起了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通过几天的教学实践,她发现学生们英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欠缺。孩子们日常学习的劲头没话说,但是学习方法有些欠缺,基本靠死记硬背。为了更好地提升他们主动开口表达的能力,她想到把英语和音乐的教学简单的融合起来,通过在音乐中引入英语,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大胆开口,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在英语课堂中融入音乐元素,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加深对语言的印象。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对于沈佳凝来说,第一次接触支教工作感觉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从大学生到“小老师”身份的转换让她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责任,面对一群活泼可爱、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学生,她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她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的理想。

  领队老师封志彬说:“今年的支教活动我们计划一个月的时间,除了4名指导老师和18名支教队员全程参与以外,往年参加支教活动的一些目前已经就业的‘老队员’也利用空余时间赶过来,贡献爱心力量。此外,支活志愿服务队在去年支教间隙自己拍摄、制作的宣传短片《支教生活的一天》,在学校全体学生中以及周边引起了广泛传播,目前点击量已经数十万,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很多外援力量都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到支教志愿服务队的活动,很受感染,主动联系请求加盟,除了上述两位外援人员,还有南京军休理论讲师团的离退休老干部以及社区街道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们,他们都期望能够为山区支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封志彬 马凯 苏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