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是一座以改革起家、以改革扬名的城市,从“春到上塘”到“耿车模式”,再到“沂涛新歌”,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典型。进入新时代,宿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建设三年来,累计实施1232项改革项目,252项成果获全国、全省推广,形成助推“四化”同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近期深入调研宿迁,形成其改革实践的系列观察。

  随着改革步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成为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近年来,宿迁紧抓“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从宿迁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着眼于全省的整体部署,积极融入全省“一盘棋”,秉持开放发展、协同合作的理念,从省市协同、南北协同、市内协同三个层面发力,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合力。

  用足省市协同,从补短板到锻长板。宿迁依托“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三年来共争取到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261个,其中国家级59个。

  交通是宿迁最大的短板。该市不靠江、不沿海,没有陆港、空港、边境等口岸功能,是江苏物流基础设施最薄弱的地级市,对外贸易非常不便。三年来,该市积极推动徐连淮宿四地“四港”联动发展,主动融入苏北物流“金三角”,延展对外开放前沿阵地。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和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厅等部门支持下,徐连淮宿四市交通部门签署《关于合作开行国内铁路直达班列的框架协议》,宿连航道、徐洪河航道、成子河-洪泽湖北线、新汴河航道纳入国家规划。

  2023年,宿迁港中心作业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万标箱,位列江苏内河单体码头第二。今年1-5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7万标箱,同比增长3%;外贸集装箱吞吐量9714标箱,同比上升109.17%。

  用好南北协同,从产业合作到全面深入。宿迁与苏州是南北挂钩合作城市,依托苏宿挂钩合作机制,两地合作共建了苏宿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区、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等6个园区。

  以共建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合作为起点,宿迁与苏州携手探索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机制,探索“科创飞地”“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新模式,开展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改革,推动产业从梯度转移向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如今,6个共建园区已成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强力引擎,连续6年全部进入全省考核前十名,苏宿工业园区实现“十三连冠”。

  2023年10月,由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宿迁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起草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共建园区建设指南》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共建园区建设领域地方标准。

  近年来,两地合作从产业领域逐步延伸到教育、卫生、文旅、康养、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南北合作不断拓宽、全面深入。

  用活市内协同,从体制创新到“攥指成拳”。宿迁聚焦经济发展主线,统筹全市开发区产业与空间,探索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带动乡镇特色园区的“一区多园”模式,推动创新管理体制、做强产业联盟、共享政策资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协同共赢。

  目前,宿迁确定了首批10个乡镇特色园区纳入“一区多园”管理,探索实施了多项制度性改革。如建立“双月调度”制度、构建“市商务局+县区+开发区+企业”四方挂钩帮扶机制;开展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生态集约、统筹协调“五大提升攻坚行动”;开展开发区专项考核,将考核结果按照一定权重计入全市综合考核,专门设置开发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先进单位单项奖。

  2023年,宿迁市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面积,完成了全市56.62%的工业增加值、68.51%的工业总产值,创造了89.41%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44%的外贸进出口额和97.36%的实际使用外资。10个“一区多园”特色园区实现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84.34亿元,同比增长37%。 (沈璇、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