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是一座以改革起家、以改革扬名的城市,从“春到上塘”到“耿车模式”,再到“沂涛新歌”,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典型。进入新时代,宿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建设三年来,累计实施1232项改革项目,252项成果获全国、全省推广,形成助推“四化”同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近期深入调研宿迁,形成其改革实践的系列观察。

  集成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创新资源要素流动配置。自2021年启动建设示范区以来,宿迁强化系统思维,注重集成融合,着力推动方案集成、政策集成、项目集成、试点集成“四项集成”,在不同改革平台上集成重塑,促进跨领域关联、诸要素协同,不断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

  方案集成上,宿迁紧扣高质量发展“急需”、民生关切“必备”的制度建设,探索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改革方案,同步配套要素供给、资金支持、数字支撑等保障。

  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是典型举措之一。宿迁段包括一县四区18个乡镇(街道),涉及生态、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众多领域。该市科学编制“1+7”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民宿集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古黄河灌区建设等改革任务。目前,该项工作已上升为省级决策部署,改革范围由宿迁拓展至全省沿线四市、86个镇街。

  政策集成上,宿迁持续挖掘江苏省支持政策“富矿”,建立健全上级“政策库”、基层“需求库”、智库“建议库”,推动宿迁“政策需求清单”和省级部门、苏州市“政策支持清单”有机统一,以政策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集聚。

  2023年8月,宿迁被确定为全省首家人才协同发展改革示范区。今年4月,该市围绕人才集聚、招引、培养、使用、服务等五大方面,出台“人才协同19条”,探索构建全省人才战略衔接互通、人才平台共建共享、人才市场贯通统一的人才支撑体系。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3.1万人,近三年年均增长15.8%。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等高层次人才从3.1万人增加到5.4万人,三年增长74.2%。

  项目集成上,宿迁聚焦专项领域,积极打造“围绕一个专项领域、找准一个集成点、协同制定一揽子改革项目”集成改革体系,着力培育枝繁叶茂的改革“项目树”。

  聚焦创业就业,宿迁探索构建“家门口服务+基地孵化+典型选树”全程创业服务体系。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个、零工市场6家、零工客栈43个;建立3个社区培训学院,培训创业人员近1.4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返乡创业园建设标准,建成11个返乡创业园,其中省级创业示范基地6个,共孵化项目1779个。目前,三县两区均入选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近两年共扶持返乡创业1.29万人,带动就业20.3万人。

  聚焦教育领域,宿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获评省改革试点项目4个,与南通、苏州、泰州等省内教育名区开展合作, 先后创办沭阳如东高级中学、泗洪姜堰高级中学、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学校。2023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提升至94.64%;高考特控线达线率较上年增加9.39个百分点,优生培养保持全省前列、苏北领跑。

  聚焦医疗领域,宿迁坚持完善公立医疗体系和推进综合医改双轮驱动。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行“一院两区、整体托管”模式;建成6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4个功能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深化医疗结构人事薪酬制度、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和医联体建设,逐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服务体系。

  试点集成上,宿迁完善改革试点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市级试点点题交办机制,分领域、按功能集成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催生形成“试点+”连锁反应。

  作为全省唯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市,宿迁加快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核算-确权-规划-交易”的价值实现闭环,完成全市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大生态系统的划分,在全国率先编排《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搭建生态产品信息综合平台。以水权交易改革为突破口,完成全国首例地下水水权交易、全国首例冷凝水水权交易、全省首例农业用水转工业用水交易、全省首例县区间水权交易。

  各县区也积极探索,助力“精致盆景”聚为“成片风景”。泗洪县探索具有区域性生态平衡属性的“绿票”交易机制,累计交易“绿票”91.63万枚,收储生态产品项目约200万枚“绿票”。沭阳县推出“VEP花木生态价值贷”,对花木主产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授信7250万元,入选首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泗阳县探索生态损害赔偿补植复绿及“林长+检察长”三方联动机制。(沈璇、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