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是一座以改革起家、以改革扬名的城市,从“春到上塘”到“耿车模式”,再到“沂涛新歌”,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典型。进入新时代,宿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建设三年来,累计实施1232项改革项目,252项成果获全国、全省推广,形成助推“四化”同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近期深入调研宿迁,形成其改革实践的系列观察。

  “当前,宿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风口期。我们将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改革,以新型城镇化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潜力,共同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宿迁市委书记陈忠伟说。

  新型工业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改革

  宿迁立足自身工业基础和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趋势,聚焦6大产业集群和15条重点产业链,构建“615”产业体系,探索企业、产业、园区“点线面”协同发力体系,建立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常态化服务、项目协同推进等制度机制,大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孕育新质生产力。

  在市级层面,建立市领导挂钩重点产业链制度和“十个一”工作机制,及时调度和指导挂钩产业链培育工作。在部门层面,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重点企业机制,打造“宿迁速办”服务品牌,实行帮办专员制度,全力帮助企业化解各类问题。在项目层面,实行清单式、专班化管理,形成“市县上下联动、部门横向协同、责任主体落实、问题集中解决”的工作态势,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宿迁光伏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从年产值不到百亿元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光伏电池、组件为主,硅片、光伏玻璃、背板基膜、光伏发电等为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高端纺织和绿色食品两大产业也加快迈向千亿级。依托桐昆、恒力、盛虹、赛得利等龙头企业,宿迁构建起从“一根丝”到“一匹布”“一件衣”的全产业链图景,2023年实现产值805.5亿元;作为“中国酒都”,宿迁坐拥“洋河”“双沟”两大中国名酒,其中洋河股份品牌价值达773.17亿元。

  在改革引领下,宿迁新型工业化正迸发蓬勃动力。近三年,宿迁规上工业产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2023年达5025.71亿元,同比增长11.7%;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5571.7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用电量增长18.2%,三项增速均居全省第二;工业贡献率达45%。

  新型城镇化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潜力

  城乡融合空间广阔,新型城镇化潜力巨大。三年来,宿迁持续优化“1129+N”城乡空间布局,健全中心城区能级提升、县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重点镇培育三项机制,以空间治理改革释放新型城镇化潜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中心城区,宿迁针对老城功能配套不足、公共空间被侵占、治理能力不高、机制不健全等“城市病”,大力实施“城市空间治理三年行动”,出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导则汇编》,三年累计完成300个治理项目,创新开辟邻里驿站276处,累计收回被侵占城市空间45.8万平方米。今年又启动“可爱宿迁”建设三年行动,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可爱街区、可爱小区、可爱庭院、可爱游园、可爱镇区五类示范标准,精心打造100个示范单元项目。

  在县城,宿迁进一步明晰沭阳、泗阳、泗洪三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大力实施“一县一特色”改革,支持沭阳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泗阳建设千里运河最美县、泗洪建设最富活力改革试验区。近年,沭阳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泗阳县获评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优秀等次,泗洪县入选江苏省美丽宜居试点城市。

  在乡镇,宿迁以龙河镇、来龙镇、贤官镇等9个经济发达镇为节点平台,实施小城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规划、土地、财税等20条支持政策,集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空间规模指标与其他用地指标组合流转等改革,支持小城市发展壮大。如向下赋权103项,涵盖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实施年轻干部双向挂职培养机制,累计22人次;市、县(区)两级每年分别安排1亿元和不少于50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小城市建设发展,每年支持小城市产业园区建设用地200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100亩。

  2023年,9个小城市GDP达427.8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25.8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2.08%和113.04%;常住人口36.97万人,较2020年底增加12.17万人。(沈璇 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