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是一座以改革起家、以改革扬名的城市,从“春到上塘”到“耿车模式”,再到“沂涛新歌”,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典型。进入新时代,宿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建设三年来,累计实施1232项改革项目,252项成果获全国、全省推广,形成助推“四化”同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近期深入调研宿迁,形成其改革实践的系列观察。
作为农业大市,宿迁如何以改革推动农业由大向强、现代化发展?打造电商名城,宿迁又如何加快信息化建设,乘“数”而上、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
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宿迁是长三角的“米袋子”“菜篮子”,粮食年产量超400万吨,年产果蔬超600万吨,稻米产业纳入全国优势产业集群。
土地制度改革关乎农业现代化根基。三年来,宿迁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稳妥实施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23个涉农改革试点。
在此基础上,宿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探索将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引入农业发展,以农业产业“三群四链”(河蟹、花木、工厂化食用菌三个集群,稻米、果蔬、生猪、肉禽四个精深加工链条)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从育种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泗阳国家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先后集聚了25家工厂化食用菌及关联企业,形成了一套从研发、生产、加工到冷链、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日产菌品1000多吨,年产值突破56亿元,获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区。
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在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黄河故道江苏段横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四个设区市,在宿迁域内114公里,自然串联着城市与乡村。2020年,宿迁率先启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工程,高质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累计编排实施8大类项目514个、计划总投资985.5亿元,已竣工项目375个、完成投资589.2亿元。2023年,沿线村均经营性收入达77.6万元,成为当地生态富民的典型代表。2023年,宿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79元,三年增长26.8%;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7。
数字技术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中,信息化扮演着“催化剂”的重要角色。以打造“电商名城”为目标,宿迁强化数字赋能,聚焦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以信息化催生新质生产力,先后获批国家数字消费创新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高效赋能实体经济。宿迁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统筹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中国(宿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电商(跨境电商)生态圈,充分发挥大数据“一局一中心一集团”融合发展机制作用,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持续释放数字经济赋能效益。近两年,宿迁共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528个,2022年入选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2023年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三。目前,宿迁规上工业企业星级上云覆盖率达54.2%、全省第一;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企业接入量超4.8万家、全国第一。今年,宿迁还将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60个,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200家。
多元赋能乡村振兴。宿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农业数字化整市推进试点等改革,加快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数字农业试验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监测自动化、服务在线化。作为“中国花木之乡”,沭阳县立足当地花木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木+电商”,现有各类花木盆景电商4.5万家,商品种类涵盖籽种、树苗、鲜花、干花、盆景,花卉直播销售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沭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方式从“看天种田”到“看屏幕看数据种田”的转变。目前,该县已建成规模粮食生产、设施花卉等45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接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的物联网数据量272万条,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25%。
全域赋能社会治理。宿迁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形成政法综治、数字化城管、应急管理“三网融合”机制,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应急、大交通“四大治理”体系,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域、一端惠全域”,并依托该平台加快推动政务服务高效化、社会管理精准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目前,该市统筹开发跨领域应用场景24个,管理和服务触角覆盖全市9个县区(功能区)和96个乡镇街道。(沈璇 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