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数智绿色牵引 共创低碳未来”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发布会上,常州产1500千瓦功率等级动力电池、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两款新能源机车引发关注,国内外客户现场达成订单。同一天,首台出口的氢能源机车在常州交付,即将发往智利。

  这3款绿色机车,均出自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平台——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机车智能化平台。该平台主动置身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体系,瞄准“传统化石能源”到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的转变,覆盖钢铁、港口、矿山、煤炭等场景需要,以项目研制为牵引,通过模块化、平台化设计,至少可生产17种不同组合的新能源车型。相较于老旧型内燃机车,按照污染物降低45%计算,1台机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74吨,相当于植树3.4万棵。

  在该公司总装车间,司机室、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车载储氢模块等,像一个个“积木块”有序放置在车体架和转向架上,根据不同车型可进行快速组装,造车就像搭积木。

  “此前组装一台机车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仅需一周时间,批量生产后可实现1天组装1台车。”该机车总设计师黄贵说,该平台实现了“菜单式”配置、“积木式”组装、柔性化生产,每一个独立模块都是一个更换单元,按照客户要求动力方式可选、功率配置可变,实现了高效制造、敏捷交付。一旦车辆发生故障,不必返厂维修,可直接进行备品替换,两小时就可在线处理。

  “国家战略有需要,行业发展有需求,新能源机车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中车副总裁林存增表示。本次标准新能源机车研制项目于去年底在国家铁路局立项,中车戚墅堰公司联合中车内部企业、行业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十余家单位,共性技术联合设计、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供应链高度共享,仅用6个月就实现“一平台三车型”全面下线。

  激活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该平台“搭”出的多款新能源机车,因牵引力大、持续速度低、充电功率大等特点,适用于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港口矿山等领域。同时每台有2万多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1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400余家二级供应商,可带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