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6月24日电(记者刘巍巍)从20多年前每天与苦、脏、累打交道的一线熔炼工起步,成长为如今敢于揭榜挂帅的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车首位企业兼职工会副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材料工艺研发中心科研试制班班长张剑云说:“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支撑,我无比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从熔炼工“张工”到工程师“张工”的机遇与转变,源自中车戚墅堰所持续推动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近年来,该所聚焦现代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厚培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沃土。

  作为中国中车和江苏省产改的双试点单位,中车戚墅堰所创新出台“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申报工程系列职称。

  “我有幸作为第一批技师申报‘铸造工程师’职称,在现场答辩环节,完成了3分钟的业绩自述和7分钟的评委提问,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10分钟。”乘势而进,张剑云获评铸造高级工程师,成为中车戚墅堰所首批“双师型”人才,目前收入可比肩公司的中层干部。

  中车戚墅堰所将产业工人纳入企业科研立项范围,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专门设置“产业工人组”序列,为产业工人提供发挥经验和才干的广阔舞台。张剑云抓住这一机遇,主创科研项目《降低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外观缺陷报废率》,获得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2018年,以张剑云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它是中车戚墅堰所轨道交通铸造及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工作室,承担了轨道交通机械类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研发重任。张剑云带领团队完成难题攻关项目18项,多个项目分获常州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五小”设计奖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工作室踊跃参与复兴号高铁关键零部件研发工作,成功开发出铝基复合材料、ADI奥铁体等先进材料,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工作室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更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优异业绩。工作室共有成员13名,其中技师2人、高级技师4人、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累计开发铸造专业培训课件28件,培训800余人次。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中国铸造大工匠1人、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3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2人、常州市企业首席技师3人,并孵化都亚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王粟时技能大师工作室。

  打破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完善评价机制引导技能人才紧跟产业升级,以常态化技能大赛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揭榜挂帅机制激励技能人才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中车戚墅堰所培养造就更多“塔尖”型高技能人才。如今,该所实现职位层级晋升的产业工人超1000名,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的产业工人358人次,产业工人持证比例为100%,培养“双师型”人才50名,培养取得第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能工”600余人。

  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助推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如今的中车戚墅堰所,产业工人直接创效超过9000万元。其中,降本增效专项竞赛累计收到合理化建议12323条,提案实施率达100%,创造经济效益2900余万元。产业工人研制的高铁齿轮箱跑合试验台和城轨地铁齿轮箱跑合试验台走向市场,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另有3项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中车戚墅堰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所要在时代大潮中牢牢把握底层逻辑,培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沃土,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立起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今年,张剑云主动揭榜挂帅,带领科研试制团队深入高强度耐低温风电铸件材料、汽车涡轮增压器锰氮钢材料等“无人区”。他说:“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进步和铁路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只要我们想走,前面一直有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