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6月20日电(记者朱程)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近年来,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破冰试水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一流创新发展生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从全国来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张家港立足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营商环境,紧密结合“4+4”重点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加速传统产业“发新芽”。张家港深入实施“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三年行动计划”“工业超万亿的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鼓励支持企业革新技术、迭代产品、拓展市场,推动钢铁、化工、机电、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走进沙钢集团的超薄带车间,巨大的机械臂将满满一大包钢水倒入铸辊后瞬间冷却,再经过轧制、冷却、卷取,直到热轧带钢卷成型,整个过程只用30秒……近日,随着2#、3#铸轧线相继投运,沙钢进一步塑强薄带铸轧生产基地的全球领先优势。“超薄带产线的综合能耗是传统产线的六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也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冶金产业绿色发展的典范。”沙钢超薄带项目相关负责人周东生说。

  推动新兴产业“长成林”。张家港将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以科技招商为牵引,集中力量招优引强、培优育强,实施“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并对落地项目开展“保姆式、伴随式、跟踪式”服务,形成“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高端攀升”的创新发展格局。

  以张家港经开区为例,该区下设四个招商部门,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化科技招商,先后落地光束汽车、采埃孚、麦格纳、加特可等一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头部企业,打通汽车内外饰、汽车电子、汽车驱动、整车控制、整车制造全产业链,带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助力未来产业“快生根”。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张家港以“等不得”“慢不得”“误不得”的紧迫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推动新型储能等前沿领域取得新突破。

  国富氢能新投产的水电解智能化工厂内,一台台机械臂挥舞翻转,从双极板焊接、镀膜、电堆组装到电堆活化及测试,一个个环节接力作业,再由AGV智能小车运送物件。“全长380米的产线,仅需15个工人,90%的工序都由机器操作完成,省了40%的人力,但产能却是传统产线的3倍。”国富氢能总经理助理杭波介绍,该产线可年产500套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年销售额30多亿元。

  作为“长三角氢走廊”的重要一站,近年来,张家港实施“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围绕交通、船舶、冶金等领域丰富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目前,张家港的制氢、储运加装设备及氢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相对完整,40余家涉氢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

  以科技改革点燃创新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自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以来,张家港凝聚政府抓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点燃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促进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如何将创新资源向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意愿最强烈主体倾斜?2023年,张家港在全国首创县域创新格次赋分机制,将评价主体从单一的企业扩容至科技型企业、科创孵化载体、科技招商项目、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专家、区镇等6大创新主体,依托格次赋分智能化管理系统“精准画像”,引导创新要素精准对接、优化配置、定向集聚,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借助县域创新格次赋分机制,张家港精准识别和高效对接落户需求、技术需求、融资需求,解锁了一批“应用场景”,助力新项目精准“落链、落点”,全市落户科技招商项目与“4+4”产业链耦合度超98%。例如,张家港保税区科技创业园通过与企业产业节点深度耦合,推动基础材料向复合材料延伸创新,并打开项目落地“绿色通道”,3个月内完成了江苏万事预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选址、招工、投产等一系列工作。

  同时,该机制通过直观反映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差距,激励主体开展创新良性竞争,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浓厚创新氛围,激发出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技企业为例,2023年,张家港80家企业列入苏州市瞪羚计划入库企业名单,同比增长70.2%,增速列苏州市第一;完成苏州下达申报目标的109%、完成率列苏州大市(姑苏区除外)第一。

  为推动企业技术需求和专家创新成果供给“双向奔赴”,张家港搭建了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通过绘制产业图谱,将企业精准“挂链”,促进企业、专家、政府各方信息无缝对接、精准匹配,首期导入51541家企业,集结全国62213位专家和2621个创新平台。

  “为解决在微米级芯片制造工艺、芯片外延方面的性能不足的瓶颈,我们在格次赋分平台上检索‘先进特色半导体材料’后,19位匹配度高达80%的专家呈现在眼前,有效节约了我们寻找、对接专家的成本。”华灿光电技术总监季佳俊说。

  这是张家港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张家港首创企业创新积分制,在全国133家高新区推广,被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重点介绍;在全国县域率先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创新施行产学研预研资金政策、联合新华指数在全国县(市)中首家发布创新驱动发展指数等。

  随着一项项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个个创新项目的突破、一个个创新成果的涌现,张家港的创新态势呈现“四个90%以上”现象: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5%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人才企业有研发投入。

  以生态之优激发创新活力

  一批“千里马”在张家港创新创业、竞相奔腾,离不开肥沃的协同创新生态。近年来,张家港加速汇聚载体、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打造“资源高度集聚、业态高度集成、成果高度集结”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势赋能。

  张家港坚持“四有”载体为导向,加速布局“一核三环四片区”的专业化载体架构。在国家级孵化载体试点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通过集聚一批人才、孵化一众企业、牵引一方产业,推动各方资源集聚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张家港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39家,其中国家级11家。

  同时,张家港积极引导规上企业自主建设研发机构,不断提升研发能力。2023年,沙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强强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沙钢集团联合研发中心及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沙钢研发基地,在能源、航空航天用先进金属材料以及低碳短流程技术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紧扣“支撑产业发展”导向,张家港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夯实企业发展“后备军”,让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

  张家港以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北京科招推进会、独角兽大会等系列品牌活动为牵引,扩面链接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设立15亿元“人才一号母基金”和5亿元的“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架起基金与人才企业融资桥梁,上市人才企业达5家……截至目前,张家港柔性导入50名院士资源,引育国家级人才54名,省“双创”人才项目193个、列全省县(市)第一,汇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超1300名。

  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在当地汇聚,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创新创业土壤更加肥沃。94家高成长性“瞪羚”企业、49家次高潜能“独角兽”企业、34家上市企业深耕于此,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生力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能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