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人文与经济融合的实践样本之一”“无锡在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创新中极具引领者的底蕴与潜力”“‘江南文明’理应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区域典范”……在近日召开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如是评价。
这场研讨会6位专家分别从发展全局、国家智库、经济发展、文脉传承、生态文明、实践案例等角度全景透视,共同探寻无锡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助力无锡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文底色。
【发展全局视野】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洪银兴
——经济和人文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而无锡正是实践样本之一。洪银兴认为现代化包括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只有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持和共同繁荣,才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人文与经济融合体现在“以文化人”,从而实现“以文化经”。以苏浙为代表的沿江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无锡北邻长江、南依太湖,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正是人文与经济融合的实践样本之一。
一是弘扬企业家文化,造就了一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式企业家。二是弘扬崇文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中,逐渐形成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积累。长此以往,文化积淀形成社会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构建起相互信任的文化营商环境。
反向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经济支撑。 “以经化文”即在保持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发展体现时代和科技特征的现代文化。必须增加先进文化供给,让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教育和技术赛跑”,让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足够快的速度跟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在劳动者终身教育机制建设中克服“数字鸿沟”,增强现代化条件下的就业能力。
【国家智库视角】新华社研究院院长 刘刚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人文经济学构建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支撑,无锡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并展现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发展或是强调分配制度中以人为本的因素,其着眼点是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将成为人文经济学构建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支撑。其既是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实践的创新理论。
无锡,山水文化、吴越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是研究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在新华社发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中,苏锡常实践为报告完成提供了鲜活案例,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实践,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并展示出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经济发展视角】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许正中
——以无锡为代表的新时代苏南模式正成为数字经济的原创地、新样板,如何剖析这一现象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当前已进入基于大数据触摸、理解和逼近现实复杂系统的“人类认识世界”第四范式,呈现出开源共生、开放互惠、对等互利、共享圆融、全球运作的特质。而其表现出的无限链接、动态协同、范围经济、不确定性等特征,重塑科技-经济-社会创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数据石油”成为技术变革和生产要素革命的重要催化剂和动力源,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新技术产业化的浓度成为各国竞争力所在。
这迫切需要站在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对数字经济进行多维度深层次解构,构建新时代经济学体系。无锡的数字产业体系与新时代经济学体系高度吻合,以无锡为代表的新时代苏南模式正成为数字经济的原创地、新样板,如何剖析这一现象,成为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而在当前人类历史性时代跃迁的关键时期,无锡开展理论创新、学科创新,也将开启新的人文经济学范式。
【文脉传承视角】新华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金伟忻
——无锡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在人文与经济融合创新中极具引领者的底蕴与潜力。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推进人文与经济的双向赋能,是长三角始终走在中国发展前列的内在动能之一。无锡蕴含文脉、城脉、智脉,在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创新中极具引领者的底蕴与潜力。
文脉担当:绵延千年的江南文化,是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江南文化的源头之地,追溯无锡千年岁月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细节,可以打开对人文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解思路。
城脉担当:人文经济学视野需要跳出行政地域思维,确立更为宽广的地域时空观,看区域性人文经济版图,其中包含历史、地域、交通等不同维度。无锡“开拓进取、外柔内刚、敏察善纳、担当不屈、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品格,其兼容江、河、湖、海的地理禀赋,赋予其长三角地域文化灵动智慧、开放通达、兼容并蓄、敢于探索的人文特质。
智脉担当:智脉是城市人才集聚密度与创新智慧释放的延续与彰显。无锡的“智脉”即肩负打造现代化先行区使命,始终在人文与创新精神的交融中争当先行者、在人文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中勇当探索者、在人文创意转化实践中智当引领者。
【生态文明视角】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郇庆治
——生态文明是人文经济实践向度的关键一重,特色鲜明的地域化将是其十分重要的方面,“江南文明”理应成为现代化区域典范。“人文经济”有两个基本理解维度:经济活动的人文考量或质性、人文元素(资源)的经济功用或经济化。“生态文明经济”是与“人文经济”相对应的重要理念,两者分别反映着生态、人文与经济的时代融合,生态文明同时也是人文经济实践向度的关键一重。
“生态文明经济”包括“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两个维度,具体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前者更接近于“生态现代化”理念模式,而后者更接近于“绿色发展”理念模式。从地域维度看,无论采取何种路径或模式,特色鲜明的地域化都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种地域化,既包括完善的现代经济制度体系以及管理水平,也包括优良宜居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环境。
就无锡而言,若将两个维度结合即是从“江南水乡”“苏南模式”变成“江南文明”。而这种“江南文明”理应成为一个人文、社会、生态与经济元素相平衡且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区域典范。当前无锡大力开展人文经济实践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彰显系统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现实重要性。
【实践案例视角】灵山文旅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 吴国平
——灵山拈花湾文旅是无锡践行人文经济学理念的鲜活例证,从其实践看需统筹“五对关系”促进文脉与经济相融相生。灵山拈花湾文旅立足无锡千年文脉,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参与了江南文脉与现代经济相融相生的发展历程,也是无锡践行人文经济学理念的鲜活例证。
其实践注重以文铸景,以“禅”的文化内涵构建了灵山胜境、拈花湾等文旅精品;注重以文化人,如大拈花湾项目“芥子”,依据历史典故,通过视效特技化身为精神互动的意境空间;注重以文兴业,如鸿山数字科创谷搭建“IP内容创意+沉浸式体验”产业联动平台,发展数字科创产业;注重以文润城,力争将每个项目打造成文化精品、城市标志、历史记忆、时代遗产;注重以文造福,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建设、运营,给乡村带去人气、财气,持续践行“造一片美景、富一方百姓”美好愿景。“五对关系”的统筹助力灵山拈花湾文旅持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