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依着海;海,润着山。山海纵有千里,血脉紧紧相连。从扬子江畔到三江之源,一座东西部协作之桥,让南京栖霞、湟中两地情牵。
近年来,栖霞湟中两地坚持夯实青绣保护传承基础,坚持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注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努力把“青绣”打造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弘扬核心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产业,“牵手”共赴东西部协作发展新篇章,一条“传统文化传承活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图景跃然眼前。
打造产业基地 促进优质品牌发展
文化“软实力”如何创造“硬经济”、转变为东西部协作的“硬支撑”?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栖霞湟中两地协作建立“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打造推进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窗口。该中心征集并展出湟中青绣产品450件,助力青绣走出青海,提升知名度,开拓东部地区市场。同时,在“大美青海·南京西宁文化交流周”活动中,湟中青绣作为主要展品进行了展示、销售。
加大项目支持 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为让青绣这门老技艺散发新魅力,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近稳定就业,乘着“栖湟协作”的东风,栖霞区发挥东部丰富的资金、人才、技术、传媒、平台等资源,以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为基础,助力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成立集青绣产品研发、制作、展示、培训、研学、交流体验为一体的中国青绣保护传承研学基地,免费提供乱针绣技能培训,并为学有所成人员创造就业机会,推动非遗产业成为湟中区乡村振兴的“未来产业”。截至目前,在她的带领下,累计培训妇女6000余名,现有近300名妇女实现在家创业或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加大数字建设 促进技艺保护发展
如何让湟中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栖霞和湟中以文化为媒,发起“发现青绣50000件数字化工程”,整理收藏青海地区民间传统绣样绣片3万余件,各民族枕顶1万多副,各民族刺绣纹样鞋400余双,笔袋、钱包等老物件300多件,针线荷包1000余件进行藏品展示,并将现有的青绣实物藏品转化为数字信息,丰富了文化存储介质载体。对湟中堆绣的历史发展、制作流程及工艺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视频记录,全面理清青绣传承的历史脉络、设计元素、文化意义,准确提炼出青绣“文化基因”,丰富河湟传统文化基因库。截至目前,50000件青绣藏品已完成拍摄,正在建立青绣数据库工作,非遗帮扶正让文化“软实力”变成栖湟东西部协作“硬支撑”。(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