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指导,上海盛宇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垠坤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共同主办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融合论坛”在南京垠坤·云帆汇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航天领域技术专家与格思航天、华芯天微、德融科技、九州云箭等二十余家航天领域创业公司高管,共商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融合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孙占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本进、垠坤集团董事长杨雷及盛宇投资管理合伙人梁峰为本次活动致辞。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产业发展处处长张传鑫、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枚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助理兼教授康国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李广侠和盛宇投资合伙人赵增成在活动中做了主题演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教授雷磊,华芯天微总经理汪渊,九州云箭商业副总裁王竞研,德融科技首席科学家王伟明和航天热控领域专家丁尧参与了圆桌论坛。

  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南京大学科创投资校友会会长刘立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校友会秘书长邓丽芸、南京大学校友会总会南京校友会秘书长沈萌萌,以及二十余家航天领域创业公司高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党委书记 孙占久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罗本进

垠坤集团董事长 杨雷

盛宇投资管理合伙人 梁峰

  论坛主题分享从卫星互联网发展分析及应用思考角度出发,剖析全产业链中的技术难点及创新趋势赋能参会嘉宾,通过圆桌论坛环节与在场嘉宾深度交流,打造了一场关于探索卫星互联网发展机遇与产业链融合的思想盛宴。

  主题演讲

  卫星互联网发展分析与应用思考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产业发展处处长 张传鑫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产业发展处处长张传鑫认为,政府加速出台政策,积极部署天基互联网星座。随着卫星研制生产、人工智能、手机直连卫星等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我国航天向网络化、智能化、极致化和规模化发展。未来6G时代星地网融合,将构建无缝连接的通感算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成为承载新用户、赋能新应用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卫星制造产业链发展/创新趋势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文枚金

  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提出,2023年中美卫星发射数量分别为197颗和2238颗,因此自主可控、战略资源争夺和应用需求会推动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继而倒逼卫星制造从定制化进入工业化柔性制造阶段。格思航天将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持续与合作伙伴共建供应链生态,实现高可靠、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卫星研发制造,从制造能力革新创造价值,进一步赋能卫星互联网并促进下游关键应用的快速发展。

  微纳卫星集群协同自主定位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康国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康国华先生认为,随着未来大规模商业微纳卫星的投入运行,传统采用GPS定位和广播星历的卫星定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精度、实时定位的应用需求。对此,康国华教授针对中远距离下精密定轨、近距离星群相对位姿测量等场景,提出了新型定位及测量方法,并展望了新技术未来在微纳卫星集群的应用场景。

  低轨卫星星座空中接口协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李广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李广侠提到,为满足全时、全域通信需求,低轨卫星通信将成为6G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标准组织3GPP已冻结3GPP NTN-R17,是首个确立5G NTN标准的版本,为5G网络的卫星接入提供了正式的规范框架。另外,李教授提出目前卫星空口技术、网络技术、终端技术均有不少问题亟待攻关,随着技术迭代,未来高中低轨通导遥将融合,形成具备天基计算功能的通导遥综合网络,可以为下游提供大带宽通信等服务,加速下游应用的快速发展。

  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发展机遇

上海盛宇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赵增成

  盛宇投资合伙人赵增成从产业投资的角度,谈到航天产业从科研走向商业,在“未来经济”中发挥重要的增长引擎作用。通过剖析国际上卫星互联网具体可行的商业模型,提出中国卫星互联网将从利基市场走向空天地一体化的商业化路径,其中创业企业可以重点参与上游制造和发射环节。未来大规模卫星星座部署的关键在于成本,需要不断在技术上做创新。

 圆桌论坛:“卫星互联网发展机遇与产业链融合”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融合。在圆桌论坛上,各位受邀嘉宾针对卫星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产学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01卫星互联网要成为主流通信方式还有许多技术理论待突破

  卫星互联网相较于地面中心网络,存在大面积覆盖、网络负载均衡等优势。但本身技术还有很多没突破,比如移动环境下的隧道机制建立,另外也需要解决和地面中心网络融合的问题。未来卫星互联网实现对地面网络的代替,还是有很多技术理论需要突破。

  02卫星互联网商业化提速,降成本是核心

  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核心问题就是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需要通过规模应用和技术创新来达成的。SPACEX通过全产业链自主实现低成本,而国内未来会是一个业态,需要供应链协同创新来降成本,包括卫星规模化发射、实现可回收火箭、商业化的卫星平台及载荷等,实现成本数量级的降低。

 03商业航天加快创新技术应用,供应链模式不断商业化调整

  区别于传统航天以任务保障为核心,商业航天则是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面向用户需求,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的航天活动。在市场的倒逼下,商业航天更有动力尝试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寻求产品服务竞争力和成本的降低。传统航天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商业航天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更加灵活的创新机制、人才机制、商业机制不断优化来适应行业发展。

  04高校与产业要加深了解,促进高校前沿研究的产业化落地

  高校从事了大量前沿技术研究,但与产业的合作沟通还存在一些鸿沟,阻碍了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高校和产业界也需要通过更多机会促进相互了解,明确各方的真实需求,建立互信和共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从人才梯队建设来看,企业可以带着需求深入高校,共同推动新工科教育,对应的高校人才也能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

  卫星互联网凭借日益凸显的国家战略地位、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稀缺的空间频轨资源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相继发布了卫星通信网络建设计划。卫星互联网作为驱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制造、发射、组网、运维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优化和突破的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深度融合才能加快技术创新和低成本工程化的有机结合,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的进步发展。

  作为一家深耕航空航天产业十余载的创投机构,盛宇投资借由本次论坛和“Weshare伙伴汇”正着力打造这样一种高效和持续的产业交流融合平台;多年来,盛宇投资从材料、装备、零部件到单机、分系统、整机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布局了格思航天等十余家链主企业或细分领域头部公司,汇聚了一个分布在不同细分领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产业伙伴群体,同时盛宇投资持续厚植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从而使其深具产业基金内涵并能够借此推动各种产业力量之间的融合联动。随着未来更多产业链伙伴加入其中,期待这样的产业融合平台能够创造出更大价值。(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