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鼎盛,经济繁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也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于城市而言,要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关键在于找到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兼顾经济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经济化,以开放、创新、包容的人文精神润泽城市经济发展的土壤。
为把准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的时代脉搏,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密码,无锡借力智库专业力量主动谋划,即将在5月31日举办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集聚约50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前沿与无锡实践,分别从不同视角碰撞思想、开展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理论研究基地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江南文脉研究中心承办。会上,新华社江苏分社将发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研究成果,全面立体分析反映无锡城市文脉传承与创新、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等人文与经济互融共生的理论实践。与会专家将围绕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新时代人文经济的生态维度等主题展开分享。
这场研讨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无锡全力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坚定决心。通过研讨会研究总结无锡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实践,对于无锡扩大对外影响力、做好人文经济学未来路径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无锡,地处江南腹地、太湖之滨,运河穿城而过赋予生生不息又韵律独特的城市脉动。绵延千百年的江南文脉,造就了“泰伯三让”的吴韵悠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书声。重工恤商精神的积淀、传承百年的工商文化,成为无锡充满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基因编码,“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支撑起实业兴邦、不惧挑战的气魄。
在无锡,独特的历史文脉塑造了适应其自身的经济特质,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化、百年积淀工商文明,构成了无锡经济的底色。无锡充分践行了“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时代课题。
2023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6%、在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人均GDP跨过“20万元”关口,连续四年荣登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厚的实业之基,推动无锡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4大产业加快发展,形成6个优势产业和5个未来产业为支撑的“465”现代产业集群。
人文浸润经济的同时,经济也在融入人文的血脉。通过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无锡持续繁荣壮大文化产业。运河沿线,运河汇、蓉运壹号、运河外滩等10余处工业遗产被重新定义、设计、改造,叠加复合的商业属性与文创属性,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打卡地;打造繁华灵动的夜经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延长开放时间,优化文旅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及海澜飞马水城、荡口古镇、梅里古镇等分别创成国家和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墨境天合、倍视传媒等80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落户,推出《中国机长》《人世间》《流浪地球2》等一批影视佳作,无锡华莱坞正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产业革新,加速朝着电影工业4.0迈进。
2023年,无锡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五经普”初步认定文化企业数4万多家,卓易信息科技首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6家企业入围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6家企业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名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守护传承江南文脉,新时期的无锡正把文化传承与推动发展融合并进,赓续弘扬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努力建设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交融赋能的文化名城,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
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这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讨会为起点,无锡将不负“历史”,拥抱“未来”。(殷晴 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