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综合性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更是遍布全城。截至目前,徐州已有14家国有博物馆和4家非国有博物馆备案在册,馆藏文物近7万件。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公布,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共同成为徐州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级阵地。
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聚焦“博物馆如何发挥教育功能、传承历史文化”,近年来,徐州持续创新博物馆教育的呈现与表达,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让“博物馆热”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延续。
2021年,徐州博物馆首次开设“博物馆里的延时课”,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新模式、新路径,鼓励各中小学校利用延时课时间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目前“博物馆里的延时课”已在徐州10余所学校常态化开展,并在全国70余所学校开展录播直播课程共享。
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徐州各博物馆更是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徐高校联合开展活动,让博物馆教育从中小学走进大学,进一步拉近博物馆与青年之间的距离。
“将现场变课堂,将故事变教材,我们不断谋求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表达。”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馆内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小竹竿,见证了支前民工用推车和双脚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被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走进中国矿业大学,勉励青年学子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除了已备案博物馆,在徐州,还有诸多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向八方来客娓娓道来着“彭城故事”。如邳州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王如坤,在邳州岔河镇的家中开设的邳州民俗博物馆,被当地多个部门挂牌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家风教育基地、校外教育辅导点,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千人。
创新表达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我眼前的文物变得更加立体了。”一名前来徐州博物馆游览的游客感叹。在龟山汉墓的数字化展厅,通过全息投影,游客们可以360度旋转观看龟山汉墓“镇馆之宝”龟钮银印和鎏金铜熏。配合动画和音效,游客可“亲手”打开香炉的盖子、点上熏香,欣赏烟熏袅袅。
“眼下,博物馆的教育已不是博物馆向观众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徐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原有的大段文字的展板介绍、毫无感情的语音导览,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近年来徐州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让文物、艺术品以书籍、文创、三维、动画、影视等方式,给游客多维度体验和感受。
徐州博物馆构建了在线文物虚拟展示系统,打造“云端博物馆”。该系统采用虚拟现实、交互查询等技术手段,在缜密的历史研究成果支撑下,以多元信息交互方式多角度展示了徐州地域历史文化与汉代文明,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看展览、赏文物、听故事。
这样的科技感在徐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陆续上演。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解密展厅、悬浮影院、5D影院等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面貌,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邳州博物馆应用现代科技和视频,还原了门齿化石“主人”纳玛象的生存状态,给现代人无限的想象……在徐州,各类博物馆主动创新展陈手段,融入生动可感的科技元素,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旅游中感受古今文化碰撞
以博物之名,讲好城市故事,博物馆成为解读一座城市文化密码的入口。打卡城市博物馆,已成为旅游标配。承继2000年大汉雄风的徐州,仅汉代可移动文物就有12137件。徐州充分运用汉代历史文化资源,聚力打造以“国潮汉风”为标识的多样性文旅业态。
在徐州,由狮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汉文化景区,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互动。立足景区特色文化品牌,徐州汉文化景区连续推出的文物展示、文化展演、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古今文化的碰撞。
今年“五一”假期,徐州从文庙到户部山、云东印巷,“彭城七里”3.5公里的历史文化轴在5天假期内迎来40万人次光临。游客在这一城市更新中,感受徐州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的都市繁华。
徐州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等,都位于“彭城七里”徐州历史文脉传承保护示范区内。近年来,徐州提出打造“彭城七里”城市文脉,把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工作进一步融合,让徐州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
“‘彭城七里’打破了各点位之间的空间隔阂,串联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把每段关于徐州的文脉故事自然融合。”据“彭城七里”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计划实施37个项目,进一步将“彭城七里”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人文烟火的繁荣集聚”。(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