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连云港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从传统农业城市到临港工业城市,40年来,连云港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临港工业之“进”、港城制造之“新”、创新发展之“变”发力新型工业化,全市工业总产值由 1984 年的 18.52亿元增至2023年的5169.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5.58亿元增至1538.9亿元,为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夯实了产业基础。

  “连云港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港口工业城市,四十年来,最令人振奋的进步,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以石化、‘三新一高’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连云港市委书记马士光在26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致辞中表示。


图为徐圩新区

  临港工业之“进”

  2009年还是一片盐碱滩涂,如今,徐圩新区已全面形成以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的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白手起家,连云港在一片茫茫盐滩“从无到有”建起了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去年全市石化产业产值达2054亿,预计到“十四五”末,徐圩新区工业总产值将超3000亿元。

  随着盛虹炼化一体化等项目逐步建成投产,徐圩新区石化产业链关联度超80%,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70%。石化产业也成为连云港发展最迅猛、成长最迅速的地标产业。

  截至目前,连云港已重点培育形成石化、冶金、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主导产业和高性能纤维、绿色食品等1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起以临港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原来的“一横一纵”“T”型产业布局,到逐步构建起以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南翼两灌、北翼赣榆、东陇海线为主的五大产业片区,连云港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工程,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5个、各级特色产业园区27个,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快速崛起、“中华药港”世界闻名。

  “从1984年到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呈直线上升态势,工业占比从29.7%发展到46.1%,将近半壁江山,2023年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8位。”连云港市工信局副局长潘婷婷介绍。

  港城制造之“新”

  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如火如荼之际,连云港“中华药港”建设也初具规模,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新材料产业加快壮大,以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化工新材料为代表,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连云港还建有总装机容量达914万千瓦的世界最大核电站,一批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打造品种最全的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离不开企业这个关键主体。在连云港,由上市企业引领、重点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跃进的梯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其中,上市企业优势明显,恒瑞医药成为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全市上市企业达13家。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47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1家。特色企业竞相发展,诞生了苏北第一家科创板企业联瑞新材料,培育了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一批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创新发展之“变”

  “全区Ⅰ类新药获批数分别占全国的18%、全省的66%,‘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成为业界共识。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满负荷运转,自主培育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玉祥介绍。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创新实力的强劲支撑。在医药领域,连云港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和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了从仿制向原创、从领跑全国到参与全球竞争的飞跃式发展。截至2023年底,连云港累计承担“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50多项,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为夯实创新基础,连云港积极打造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区,建设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市域科研飞地,累计建设149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与超过30个国家建立合作渠道,构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链。

  “40年来,连云港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后发先至’的鲜明标识、强大动力。”连云港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137亿元增至18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由10.5亿元增至104.2亿元,占GDP比重由1.12%上升至2.6%,超过全国平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江苏第1。

  科技创新加持下,连云港产业发展生机活力不断迸发。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实现当年揭牌、当年实体运行、当年2家企业落地、当年成果产出超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加快从“中国新”迈向“全球新”,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增长极,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攀升,石化产业加速创新落子……目前,连云港代表先进方向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吴琼 余伟婷 毛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