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至万达广场西侧的活水公园,一座由莫比乌斯环和水滴组成的雕塑很是醒目。这座雕塑象征着永恒循环的水,体现了江阴探索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近年来,江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居民生活品质。市住建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江阴已建成海绵城市面积5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46%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会呼吸的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进而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从空中俯瞰运河公园三期项目,蓝色的透水铺装几乎包围了整座公园。最近的几场雨水,让公园内的海绵设施“喝饱”了水。“雨水可以通过碎石、卵石、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渗透至地下,绿地内同时设有植草浅沟、雨水花园、湿塘水系等设施,能收集、净化雨水,降低径流系数,削减洪峰流量。”市住建局建管中心市政园林科副科长郁金香介绍,整座公园内透水铺装面积达49300平方米、水体面积为21780平方米,超量雨水通过管道被排至内部水体或运河内,从而补充地下水,削减面源污染总量。目前,面源污染的总量削减率控制在59%左右。

  雨水多时“吸”水,缺水时“吐”水,让城市“会呼吸”。通过一个个本着“海绵生态”理念修建而成的公园,可以窥见江阴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2022年以来,江阴市制定发布《江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江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启动《江阴市海绵城市建设系列指导丛书》的编制工作,通过调研走访发掘了一批如玻璃轻石、调蓄模块、复合缓释微型溢流口等极具潜力的相关本土产品。同时,对在建项目实施从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到工程建设许可阶段施工图审查等的各阶段全流程监管,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已建成相关项目约200个。

  接下来,市住建局将强化部门协同和统筹协调、完善管理和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统筹推进高铁江阴站北广场和运河公园四期等项目,持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今年的目标任务是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郑钊 周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