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据悉,该《条例》共五十四条,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也是首部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实体地方性法规,将于2024年6月1日起实施,旨在全面系统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为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当前,常州已初步形成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全链条闭环,2023年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整,动力电池领域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理想、比亚迪等知名整车企业纷纷落户。据《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常州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为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该《条例》进一步明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专门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明确工信等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立足专业智库支持,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细。

  强化新能源产业链建设要素支持是该《条例》的又一亮点。强化规划引领,《条例》明确将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基础数据库,动态掌握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政策举措,指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围绕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条例》从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招商、上下游协作、企业梯队培育、绿色制造、绿电使用、产业数字化、回收利用、标准体系、质量品牌、检验认证、交通物流、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规定,推动产业集群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同时,《条例》还对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首台套制度、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招引等作出规定,明确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政校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紧缺人才培养。此外,为全面推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条例》还明确将在“两湖”创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新能源产品应用先行区,定期更新光伏、氢能、充换电设施等产品示范应用清单,通过先行区建设推动新能源多场景应用。

  “当前,新能源产业竞争愈加激烈,要实现产业发展下半程的‘领跑’,就必须以地方立法形式加强制度供给,从体制机制上巩固先发优势和成果,破除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条例》的制定出台,能进一步发挥正确的导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主动调整,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继洪表示。(吴琼 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