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文物见证了“有声”的历史。常州经开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区级文物点83处。全区正通过文旅惠民、加大开放力度等,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擦亮城市“文旅名片”。

古韵新生 百年文物焕光彩

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坐落于戚墅堰东街,跨三山港。作为全市少见的保存较完好的单孔古支桥,万安桥于2008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超500年的历史,赋予万安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借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古桥文化又“活”起来。

以古桥为基点,街道围绕亲水近绿、景观提升、文化赋能、生态环保四个方面,在河道两边打造生态景观廊道。“提升周边环境品质的前提,是保护文物资源不受影响,我们请来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局长周凯说。

依托自然式造景手法,万安桥畔流溢着古色古香的江南风味和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居民杨兴法家距古桥不远,见证了桥畔的变化:“这里焕然一新,我们住得也更舒心了。周边还配套了停车场、公厕,晚上散步锻炼的人蛮多。”

在潞城街道,去年5月开放的潞城书院延续了传统教育载体的作用,化身集“展、文、书、集”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旅空间,更显“人气”。

潞城书院前身为太平庵,2018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常州经开区对其进行修缮,修缮后存房屋一进,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712.16平方米。

书院开放后,“书院有戏”周末剧场、全民阅读、非遗展示、年味集等别开生面的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用好书院这一优质文化资源,赋予老建筑新内涵,使其重现生机与活力。”潞城街道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邓燕茹说。

“做好文物保护、修缮的同时,我们尝试赋予文物更强生命力、更多新功能,让沉睡的文物焕发光彩。”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文体旅科副科长厉广超说。

精细管护 打响遗存保卫战

横山桥镇奚巷村与天宁区郑陆镇丰北村交界处,有一处市级文保单位——奚巷桥。这座桥造型古朴大方,记录着两岸数百年来的变迁。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这座古桥就“背负”着一根直径30厘米的水管。

“为解决附近居民用水问题,某自来水公司在桥体中铺设水管,水管和其中的水流穿桥而过,长期以来,桥身严重变形。”常州经开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邱萍介绍,去年,常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丰北村党委书记刘宇向人代会提交了关于奚巷桥古桥保护的议案,接到人大议案转办线索后,区检察院邀请市文保中心、区社会事业局、横山桥镇政府、奚巷村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磋商会,协商解决新水管选址用地等问题。

根据方案,自来水公司将奚巷桥西侧河底的水管改道,对古桥创面采用同类石材和工艺进行修复,力争“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古桥原貌。去年8月,奚巷桥终于卸下“重担”。

“织牢文物保护‘安全网’,需多方合力。”厉广超说,全区文保单位分布范围较广,区社会事业局联合区检察院、镇(街道)文化站,密切关注文物保存状况,落实每月文物巡查工作。

确保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2022年起,全区立起了一批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今年计划补全缺口,推进区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工作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评估工作。”厉广超说。

“人防”打底,“技防”加码。如今,全区省级文保单位已实现智慧消防工程全覆盖。

为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当前,常州经开区正积极准备,高质量摸清文物“家底”。

文旅融合 文保单位“逛”个够

大运河边,市级文保单位——大明厂民国建筑群经整体修缮,已建成集纺织服装研发设计、文创、科普、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工业+文旅”纺织特色创意园。

2016年,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启动大明1921创意园项目,先后投入1.6亿元,将过去的办公室、职工宿舍、大礼堂等改造成民国餐厅、公寓楼、服装设计中心、茶室,吸引了一批批“体验官”走进园区。

“开园以来参观人数超3万人次。”项目负责人沈桥庆透露,企业还与全区各级关工委、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光大国旅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出个性化工业旅游品牌及研学路线。

紧邻大明1921创意园,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同样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依托省级文保单位——戚机厂旧址,公司打造了融合工业遗产、工业生产、展馆展陈、科普教育4个板块的戚机厂火车文化园,纵深推进工业研学。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企业文化部)副部长袁彩霞介绍,园区成立一年多,已接待上千名参观者,多数是学生。看着厂区内带着岁月痕迹的机床,聆听中国铁路发展史,学生陈月感叹:“走近文物,遨游在常州的工业文化中,我真切感受到工人阶级奋斗的力量。”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近年来,常州经开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丰富、多样、便捷的文体旅格局,串联起文保单位,打造常州经开区大运河红色工业旅游线路。

“今年,全区计划围绕‘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物非遗’等主题,推出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厉广超说。(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