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时光流转,蚕桑的因子早已深刻烙进吴江的一砖一瓦、一桥一巷。吴江蚕桑种养和丝绸文化系统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的生产加工技艺,至今,这里都还沿用古法养蚕、匠心制造,一个春季“看蚕”的普通家庭最多能看护五张蚕种,常常能收获200多公斤蚕茧,这些蚕茧往往被送往丝织厂煮茧缫丝、织服成被,形成“一片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的清晰链条。

  从蚕茧到丝绸等加工品,一头是蚕农,一头是企业,如何让这条产业链顺畅地运作起来?答案是资金,特别是每年春秋两季蚕茧上市时,收购资金量大,为保证蚕农有收入,农行江苏苏州示范区分行优先保证蚕茧收购企业的资金需求,苏州家和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

  与蚕农抱团合作,十几年来,家和蚕业负责人杨祖根坚持在市场最高价格的基础上,每公斤再加两元收购社员的蚕茧,保障蚕农的利益,也保留、传递了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火种。在这背后,离不开农行资金上的鼎力支持,近几年家和蚕业在研发新品种、开发深加工产品上的投入持续增加,对春季蚕茧收购资金形成压力,自2020年以来,该行每逢春耕备耕前夕便登门了解蚕茧收购情况和企业资金需求,以丰富授信产品、降低贷款利率、扩大授信规模等举措支持企业开拓“产研学”联合兴农之路,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蚕农增产增收。

  对杨祖根而言,种蚕养蚕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乡土情结。而对于吴江震泽镇而言,蚕桑之美是震泽真正的地标,震泽被誉为“丝绸重镇”“蚕桑丝之乡”。

  “蚕丝被轻柔绵软,包裹在里面真的能提高睡眠质量。”在吴江市震泽镇锦泽依家丝绸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门店,来购买蚕丝被的客户对蚕丝被的质量连连称赞。在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下,消费者对家纺制品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蚕丝被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而销量攀升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

  “蚕丝棉片的收购一般集中在春秋两季,但是上市大批量销售集中在冬季,资金压在货里,回款比较慢。”锦泽依家负责人宋卫芳说道。为解决企业资金季节性周转困境,该行为企业申请下140万三年期的循环贷款额度,用于春秋季向上游蚕丝棉片企业集中支付货款。

  越来越多像宋卫芳这样站在市场前沿的从业者投身进来。如今,仅震泽就集聚了近200家蚕丝生产企业,光是蚕丝被,一年就能卖400万条,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针对产业集中,形成规模集群效应的情况,2018年,该行创新设立丝绸家纺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以“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服务模式实现丝绸家纺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体工商户的批量营销、批量审批、批量用信,探索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和担保增信机制,满足家纺企业灵活资金需求。同时,该行依托“党建+金融”、“银行+协会”服务机制,以“面对面座谈”形式靶向了解贷款、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通过勤跑、勤说、勤宣传,让金融服务走遍家纺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一根蚕丝不仅“织”出了致富路,也联结着吴江人的日常生活。在农行的相伴支持下,与农民抱团的家和蚕业,正在积极探索产业与文化融合新模式,大力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震泽家纺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拥抱数实融合趋势,走上了电商道路,在“新国货”的市场标签下销量一路攀升,一辆辆满载蚕丝制品的集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从种桑养蚕走向丝绸制造,从智能养蚕到三产融合,一次次破茧重生、羽化成蝶,一根根丝线经纬纵横,吴江人在不断求索中谋寻发展,把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民的智慧紧紧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作为当地的主流银行,从家庭作坊到支持蚕桑产业链发展,农业银行将继续发挥金融力量,一如既往支持蚕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王宇静 倪亚惟 盛煜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