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时节,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长圩村里一片忙碌。一块12亩大的畦田沟渠纵横、平整有序,几位农户正用开槽机在泥土里开出一道道凹槽。随后,长1米、宽6厘米的U型塑料模具被横着放入凹槽内,山药幼苗将在模具里发芽、生长。原本山药“竖”着长,现在在凹槽里“躺”着长,这是为什么?

  江苏是山药传统主产区之一。“传统种植模式中,山药块茎可到达地下1米多深,采收费时费力。”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培通解释,许多地方由于扩种水稻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山药块茎很容易泡水。夏天暴雨时土壤还会塌陷,导致山药绝收,许多人因此放弃种植。

  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发“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及关键生产环节配套农机具,解决了山药传统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问题。山药“躺”着长,栽种深度只需30厘米左右,既降低了水涝“塌沟”风险,机械操作也更容易。

  根据当地土壤特质,依托省农科院、沿江地区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在新品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先进农机配套技术上挖掘潜力,长圩村率先建立“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尝试开展“人工+机械”的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模式试验。经过测产,示范基地的产品质量稳定提升。2023年,全省设立10个示范点,全面推广该技术。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殷剑美介绍,采用定向槽种植技术亩产量可达4000斤左右,亩产值上万元。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节省人工成本20%以上。

  科研团队还为当地农民提供“品种—种薯—栽培技术”一站式服务。殷剑美介绍,山药此前在深土层中生长,现在变为浅土层生长,需要适应温湿度变化大等问题,耐高温、耐涝的品种更适宜。选育适宜品种、加盖保温毯、搭建攀爬架……随着技术改进,问题被逐一解决。

  启东市南阳镇元祥村四青作物合作社社长政辉,特地赶来海门示范基地学习新技术。“我们那许多农户都上了年纪,以前山药种得深,老人挖不动,新技术采收轻松,非常适合推广。”政辉说。(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