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培育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今年以来,南京生物医药谷(以下简称“药谷”)围绕构建“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链贯通的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优质生态环境,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厚植沃土,推动科技创新、研产贯通、应用拓展等打开全新局面。

校企协同,提升科技含“新”量
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程和平院士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自落地药谷以来,研究院不仅孵化了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在高端生物成像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更是催生了一批前沿项目和产业成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更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相较于各地送政策、给支持、力促成果转化等常见举措外,药谷进一步把服务前置,注重创新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针对生物医药核心原创性技术往往藏在科学家脑袋里、诞生于实验室的特征,药谷与多所一流高等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努力营造鼓励源头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着力破解技术源头供给不足、科技“变现”能力不强等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实现科研优势与产业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药谷与南大共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与南医大合作开展肿瘤和生殖相关疾病的遗传生物标志物鉴定和个体化诊治医疗新技术研发;校企产学研联合攻关方面,药谷企业威凯尔与中国药大联合攻关的一类创新药维卡格雷即将上市;南微医学与东南大学开展可视化精准诊疗成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抓住一流科创人才是药谷跑好“每一公里”的又一关键。通过探索联合引才用才,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导高校人才到企业担任产业顾问等,药谷引育了500余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通过发挥基础研究对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对高校教学科研带动作用,引进科技副总50余位,选聘产业教授近20位……逐步打造出了一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军。
研产贯通,支撑创新向“新”力
创新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板块,而每个创新药上市前都有一个重要门槛,就是必须经过严格且充分的动物实验阶段。“在疾病模型的建立、生物学机制研究、药效学、毒性/安全性研究、法规要求等方面,都离不开实验动物。”鼎泰集团毒理部门负责人鲁静说。
2021年,这家以优质稳定的实验动物供应体系为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研发赋能的企业,建设了南京唯一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平台。鲁静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和相关资质。后期,计划在平台开展非人灵长类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这也是国内较为迫切的研究及业务需求板块。”
对企业而言,保持科技创新能力是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以集萃药康原创的野化鼠项目为例,“我们已有了一些在代谢领域、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新模型产生。”该公司总经理赵静介绍,以科研创新培育出符合高水准的实验动物,进而开展人类疾病研究,贯通了产研的“双链双侧”。如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的人类疾病,都可以利用集萃药康的小鼠模型加速药物研发。
生物医药是长坡厚雪赛道,在实验动物领域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在赵静看来,创新是企业长久的立身之本,企业希望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通过底层创新去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进而助力产业发展。
临床转化,打造应用“新”生态
将一根几毫米的微波针穿刺进体内肿瘤,经过几分钟的“烧烤”,就能将肿瘤彻底灭活。这样“神奇”的微波消融针,“诞生”于亿高医疗,从生产车间打包运输,半小时车程后即可在南医大四附院的介入手术中使用。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过程,而是发生在创新体系中的系统性行为,既需要供给端基础研究的推力,又需要需求端市场化的拉力。而这两端中间的服务工作是个“万向节”,能否打通各环节堵点,成为检验服务成效的试金石。
上个月,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联盟在药谷成立,成员包括新区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及各大医院。联盟不定期组织临床转化项目技术评估会、企业产品市场应用推广经验交流会,通过推动成员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加速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技术落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综合实力。
成果转化同样需要“王牌军”。南医大四附院“牵手”世和基因,开展肿瘤与病原微生物领域检测检验技术合作;在南京鼓楼医院,晶捷科技的血糖试纸(葡萄糖脱氢酶法)临床试验正展开……目前,联盟已服务普立蒙、天纵易康等17家企业51个创新产品,推广到41家重点医疗机构,累计销售2.43亿元。
从闯出“最先一公里”到疏通“最后一公里”,药谷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让“学研产用”各类要素无缝对接、高效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出优质沃土和良好生态。(沈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