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产业项目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紧抓“研产贯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发展红利。围绕让金融“活水”能够灌溉“从研到产”全过程,江北新区构建了诉求解决机制,成立专班会同相关单位共同收集诉求、跟踪会办、解决问题,聚力让研发成果产业化“不愁钱、跑起来”。
“今年我们要推出新产线,需要一笔资金继续支持。需求向属地街道和新区‘研产贯通’专班提出来的第二天,就有银行主动联系我们、提供方案。”3月26日,康测自动化公司办公现场,综合部经理杨文飞正忙着接待银行人员。
金融对接提速提质的背后离不开江北新区服务机制的持续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合作银行资源,服务企业用好用足“苏科贷”“宁科贷”等政策性贷款;扬子国资集团发挥新区百亿产业母基金及系列产业子基金集群效应,加快设立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药、通用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产业子基金;科投集团推动设立聚焦“研产贯通”项目首期规模5亿元直投基金,及时对接提出融资诉求的6家研发主体,在匹配自管基金基础上,积极向华泰紫金、明熙资本等社会资本推介;各产业平台围绕自身主导产业,积极对接引入专业基金……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让金融“活水”在江北新区不断壮大、流动起来。
在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全球硅光器件及集成芯片解决方案领军企业希烽光电最近很忙碌,其最新研发和量产应用的全系列硅光新产品将于近日在国际盛会上展出。接下来,该款新产品产线很快就要落地,公司生产规模将不断扩张。“我们在上门走访过程中得知,企业需要融资贷款帮助扩产线,于是第一时间就组织银企对接,目前已经达成意向合作,正在督促银行加快办理资金审批流程。”研创园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因新产品有进展而急需金融“活水”支持的,还有征祥医药董事长杨金夫。月前,征祥医药自主研发的I类新药玛赛洛沙韦片——用于成人无并发症的单纯性流感治疗的“流感神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新药的快速上市、生产,融资是关键。收到专班转交的企业融资诉求流转清单后,江北新区科投集团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走访,了解情况。
“征祥医药聚焦创新药研发生产,团队成立5年多,前期已获得新区有关基金投资近8000万元,目前新产品到了审评关键环节,更需要定制专业的融资方案、寻找更合适的社会资本。”江北新区科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经针对企业发展态势筛选出几家基金,后续将持续推动双方对接、跟进进展。
南京康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分析系统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系统及部件生产基地。“环境监测行业常出常新,产品迭代快,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发升级,对于团队来说是一笔大投入。”杨文飞介绍,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以研发创新为导向,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形势的新产品、新技术,获得过多项专利及科技奖项。今年公司的重点任务,是推出一条新产线,目前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而产线建设经费则是研发成果落地最迫切的“硬”条件。
“我们将这个诉求告诉了葛塘街道工作人员,第二天街道就与新区自主创新服务中心一起上门了解具体情况,帮助我们联系银行。”杨文飞说,当天就有一家银行主动联系过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对接上了4家银行,正在洽谈后续合作。从不知道去哪找合适的贷款方案,到银行主动联系上门提供服务,这样的转变让杨文飞和公司都有了再出发的坚定信心。
走进江北新区各个园区,一项项高“研值”前沿创新科技正结出“硕果”,为优质的产业价值奠定基础。如何服务好保障好这些“硕果”落地为“产”,让研产贯通起来,解决金融需求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精准服务正在一步步扎实推进。
据了解,自年初开展“研产贯通”行动以来,江北新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客户思维”融入“事不过夜”的办事姿态中,通过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在梳理全区成果基础上,出台“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实施意见”,搭建研发成果库和载体资源库,进一步加大对科研项目的培育,全力引导更多“产”的落地。截至目前,专班会同各平台、各街道共计走访对接研发主体447家,梳理成果267个项目。从项目实施阶段看,研发阶段成果152项,拟转化项目90项,已落地投产项目25项。此外,梳理出拟引进项目53项,其中已签约18项。(沈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