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起暖风,梨花落清明。3月27日,扬州西屏山人文纪念园、扬州墓园举行“用绿色唤醒永恒,让生命终归自然”生态葬启动及集中安放仪式,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倡导绿色殡葬文明新风。
本次活动是扬州墓园连续第七年举办生态葬启动仪式,也是西屏山人文纪念园建成投用以来首次举行生态葬。在庄重肃穆的礼仪护卫队陪护下,西屏山人文纪念园12名逝者家属代表、扬州墓园33名逝者家属代表集中举行了生态葬安放仪式。
据悉,作为今年活动主会场的西屏山人文纪念园,是扬州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是扬州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意见》的政策要求,大力实施殡葬管理服务规范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该园于2021年建成开放,占地约85.8亩,以“尊重生命、崇尚自然、节地生态、扬州特色”为指导,秉承“以为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坚持节地生态葬为主,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功能有机结合,成为可供游览休闲、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纪念公园。
近年来,扬州市不断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从2018年起,扬州墓园连续举行七年大型公益生态葬活动,既传承了慎终追远的清明文化,更倡导了绿色殡葬新风尚,让“节地生态、回归自然”的安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政府给与补贴、鼓励参与,到市民积极响应、主动报名,践行生态葬的家庭逐年增加,生态殡葬文明新风正在兴起。
在新沂市邵店镇朱圩村,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已经成为这里的村规民约;在连云港市,去年9月建成的生命文化教育馆,成为让参观者深入了解生命、死亡、殡葬,促进“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人文殡葬”理念传播的庄严场所……围绕建成“逝有所安”,江苏各地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和丧葬礼俗改革,以人文生态、公益惠民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群众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大力营造文明丧葬新风。
在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建设方面,江苏将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近三年,江苏共完成350个殡葬领域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对41个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支持。省级层面下拨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奖补资金近亿元,撬动各地总投资超60亿元,持续推进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建设和管理。全省可用墓(格)位从281.4万个增长到915万个,可使用年限从5年提升到16年,切实保障了城乡居民骨灰安葬服务需求。
在绿色生态殡葬方面,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态墓园996处,提供近160多万个节地生态安葬墓(格)位,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均已出台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的人数达3万人,每年生态葬奖补资金近6千多万元,绿色生态殡葬扎实推进。
下一步,江苏将持续推进城市公益性安放葬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益性安放葬设施服务保障全覆盖;深化丧葬礼俗改革,大力推行绿色生态殡葬开展殡仪服务领域专项整治,让文明殡葬、生态安葬、厚养礼葬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加强殡葬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身后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骨灰流向闭环管理,加快实现殡葬业务办理数字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李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