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门法院开发区法庭提前介入一起因辖区企业关停引发的劳动争议群体性纠纷,妥善处理了某公司的57名女职工的工资待遇纠纷。
及时预警,诊“未病”于未起
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海门区的一个综合服饰公司。受疫情和网络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公司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名下房产已全部抵押,因资不抵债,随时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该公司前期宣布将于2月底全面关停,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张贴和宣告了正式关停的相关通知。考虑到这些员工大多为女员工,开发区法庭指派两名女法官副庭长吴晓华、员额法官赵媛跟进协调处理该起纠纷,力争将纠纷化解于诉前。
精准把脉,医“未病”于未然
吴晓华、赵媛接手后,与该公司委托代理人第一时间召开协调会并研究处置方案。
“公司现有员工62人需进行安置,除达到退休年龄、保险挂靠人员4人外,其余58名员工的工资差额、代通知金、经济补偿金等合法诉求急需处理。职工中的绝大部分人员工龄已超过15年,离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目前公司资金短缺,现有可支配的现金约为40万元左右,库存约为60万元左右,需要支付的总金额约为280万元左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代理人向法官介绍了公司现状与处理难点。
法官梳理案件相关材料后,根据以往办案经验,提出“本案虽涉及员工较多,但大多数职工主要涉及工资差额、经济补偿金等问题,这个需要公司先行进行测算后,再与职工进行沟通,才能有的放矢,让职工信服。”并提出有四名员工需重点关注:一名职工处于孕期状态;一名职工身患重疾;两名超龄劳动者,一名月工资不足最低工资标准,另一名社保缴费未满15年。“这几人情形特殊,对该份工作的依赖性要远高于其他职工,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这几人的心理更为敏感焦虑,更需侧重保护。”
统筹联动,治“未病”于无形
会后,两名法官仔细测算了58名员工的所有合法待遇,采取了平等协商处理的方案。该公司积极响应并支付孕期职工赔偿金、最低工资差额;重疾职工最低工资差额、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代通知金;超龄人员最低工资差额、社保补贴以及其余53名职工工资差额、代通知金和经济补偿金等。
海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开启绿色通道,简化办案流程,为每一个调解结案的当事人都出具了仲裁调解书,为可能涉及到的执行案件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文书。至此,除一名职工无法协商处理外,其余57名职工均已得到妥善处理,钱款均已履行到位。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一直以来,开发区法庭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作为,将大量纠纷化解于前端。下一步,开发区法庭将继续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理念,让矛盾纠纷止于未讼。(孙锋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