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作为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江苏有遗产点段28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密集。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即日起,中国大运河平台、现代快报将推出“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系列报道,推介分布在大运河沿线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讲述其在这十年间的变化,回望历史、记录新生。本期推介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要的申遗点段名列其中。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以京杭古运河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到水仙庙,东起著名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故居,西至定胜河沿线,核心区占地面积18.78公顷,是无锡古运河的核心精华地段。
这里,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它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两岸码头、古窑、牌坊、民居……诉说着当年辉煌。如今,它们又化身热门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到来。
博物馆林立
运河畔看无锡辉煌历史
泛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仿佛打开了无锡这座城市的“运河画卷”。
明清两代,这条繁忙的航线上曾向南京、北京运送了无数墙砖、金砖,造就辉煌的城市宫殿。时至今日,熙熙攘攘的货船已经被满载客人的游船取代,而古运河畔大窑路上那些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窑口,则被建成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当你走进博物馆,近距离围观厚重的金砖,了解百年前砖瓦生产制作流程……那段“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往事就在眼前。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近代,无锡的“工业基因”依然在运河两岸闪耀。清名桥畔,诞生了许多工厂和企业,奠定了无锡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地位。
永泰丝厂旧址
始建于1896年的永泰丝厂,便是当时的众多工厂之一。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作的立缫车,生产出的“金双鹿”“银双鹿”牌生丝,畅销海内外。永泰丝厂为龙头,协同城内众多缫丝企业,让无锡成为公认的“丝都”。
在永泰丝厂的旧址上,中国丝业博物馆改建重生,赋予这座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的内涵。博物馆主展区建筑色调以复原永泰丝厂为主,厂房、茧库等建筑按历史原貌修复,并保存了无锡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缫丝流程的机械设备。目前,中国丝业博物馆正在更新提升,未来将以更好的面貌与观众相见。
中国丝业博物馆
位于运河畔的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则由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同样是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从创办、兴盛、被毁、重建到新生……无锡茂新面粉厂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变迁。如今,面粉厂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新业态涌入
沿河可赏景、休闲、购物
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著名商业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国家级 AAAA 景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等称号,成为无锡目前唯一一个在文化、商业、旅游三大领域全部拥有“国字号”的景区。
这里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流淌着年轻活力的血液。漫步运河两岸,你能看到古居建筑,也能注意到街旁的新潮业态:艺术中心、潮流茶饮、文艺书店、网红民宿等。
建于1921年的蚕丝业仓库修复“变身”北仓门艺术中心;创建于1955年的压缩机厂成为“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钢厂改造的运河汇吸引众多国内外潮流品牌入驻,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点……
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
近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大力开发运河文化的“世遗价值”,将名人故居、商业街区、文创园区等节点“串珠成链”;融合无锡运河文化,精心组织开展“今夜梁宵”夜经济生活节系列活动;依托江南古运河优势资源,以千年运河文化、百年工商繁华为基底,系统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逐渐使成为运河文化气息浓烈、江南地域传统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未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还将有更多“玩法”:无锡市古运河水弄堂步行桥建设项目招标计划已发布,新桥建成后,将形成清名桥、伯渎桥、步行桥“三桥环绕”的新格局;梁溪区计划打造全省首条无人驾驶的低空航线,围绕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开拓空中观光旅游航线。
品文化、赏风景、休闲购物、娱乐打卡……历史与未来,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交会相融;更多新业态、新形式,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深刻感受运河在当下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