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江苏省委统战部退休干部关兰友,专程从南京赶到兴化市戴南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赠送了60多幅字画,作为他参加该镇“文化养老”座谈会的“见面礼”。

  今年76岁的关兰友,曾是《江海侨声》杂志社长、主编。退休后,他致力于研究“妇女下岗再就业”课题,并助推一批下岗女工找到“新饭碗”,也是现在负责经营管理戴南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南京市银杏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凤当年的创业导师。

  关兰友在现场看到,这座宾馆式的养老服务中心,设计布置简洁温馨,室内均设有空调、电视、宽带网络、无线呼叫系统、独立淋浴卫生间、适老桌椅。设有文化墙、“五谷丰登”的装饰场景等。他该中心对因地制宜增加文化设施提出了建议。

  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已成为当下当下养老业界研究的课题。核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为探索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该镇党委、政府委托镇领导朱静霞召开这个座谈会,制定方案逐步推进此项工作。

  为参加这个座谈会,关兰友做了两个方面的“功课”,一是编写了《新24孝》,引导人们从这些“小事”做起:“经常带领爱人、孩子回家看望父母;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团聚共餐;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为父母做可口饭菜、汤羹;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寒问暖……”待定稿后配上浅显易懂的插图,在养老中心、戴南地区广为宣传。二是《24节气图》,将24节气与古诗词相结合,宣传老年人什么季节怎样养生,吃什么等,让大家在普通的生活中增长知识。

  关兰友了解到,养老中心所在地戴南镇茅山社区有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茅山号子、清明节会船。有两个省级非遗项目:茅山东岳庙会、邱氏烫伤膏制作。他饶有兴趣地说,这些都可以融入“文化养老”范畴,再挖掘其它文化,进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养老文化”。他认为,无论是“文化养老”,还是“养老文化”,最终的落脚点都要体现在“人文经济”上。他建议,要同时探索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朱静霞说,“文化养老”要体现既要考虑老人需求,又要考虑社会需求,形成大众化的爱老、尊老、敬老新风尚。她建议多搞一些类似“看图说话”式的宣传画,让老人一看就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镇社会事业局局长智小波家建议,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老人的活动,比如健身操、趣味手工等。“文化养老”要注重具有艺术性,要与老人的生活相结合,比如制度、安全标识等。

  吴友凤说:“用力去做,只能合格;用心去做,才会优秀。”她表示,会把目前已经入住的43位老人当作亲人服务好。同时开拓旅居养老、短期养老等新项目,打造具有戴南区域特色的养老品牌。(袁开建 王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