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由同济大学、常州大学、全国馆校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新版“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首场讲坛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1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参与,全国多地的大学生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线上同步聆听,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本场讲坛邀请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李博宁、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讲解员朱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讲解员张雨萱、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郑皓4位参加,分别围绕《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李大钊的一张担保单、中共一大纪念船等重要革命文物展开了生动的讲解。一件件红色文物见证了一段段生动的党史,讲解员们声情并茂的解说不断引发在场大学生们的共鸣。
复旦大学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蒙象飞教授,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发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柏路教授等应邀进行了现场点评。他们表示,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载体和鲜活见证,此次讲坛给当代大学生和博物馆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据悉,“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是由原“红色星期三——百家馆校革命文物周周讲”和“云上微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红色文化讲坛”系列专栏活动改版而来。原活动从2022年5月4日开讲后,已经连续举办了32期,每期由来自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一位优秀讲解员讲述一件重要的革命文物故事,邀请一位馆校著名点评人进行点评,全国多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组织人员收看和学习。从今年起,新改版的活动每季度在国内不同城市开展1场,每场选取一座全国双一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分师生作为线下思政课堂活动录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向全国高校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录播推送,由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秘书长、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朱成山教授总策划、总撰稿。每场活动选取一个主题,同时邀请4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4位讲解员,围绕这一主题选取4件革命文物进行讲述,邀请4位高校马院专家同台点评。活动总时长为约90分钟,旨在融合馆、校优势资源,强强联合互补,真正把“馆校合作 共育新人”的联盟使命落到实处。
据了解,此次活动也是贯彻常州大学党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推动形成开放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开启“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建设新举措之一,旨在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走在前、作示范”的常州大学新篇章。(卢彦名 汪佩)
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李博宁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晓林进行点评
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讲解员朱晨讲述文物里的故事:《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从“觉醒年代”的《新青年》到伟大的建党精神。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蒙象飞进行点评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讲解员张雨萱讲述文物里的故事:一张担保单——诉说铁肩担道义的革命精神。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发生教授进行点评
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郑皓讲述文物里的故事:中共一大纪念船——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柏路教授进行点评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