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近年来,常州高铁新城坚持“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的定位,紧紧围绕全市“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总部署,全面融入常州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大局,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硬核力”和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蓄足势能。
过去一年,常州高铁新城所在的常州国家高新区“挑大梁、作示范”,涌动创“新”提“质”的万千气象,加速奔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全区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5096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5%,“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度超80%,新能源“发储送用”产业产值增速高达23.7%。
作为常州城市“创新主引擎”“新能源之都核心区”“跨江融合桥头堡”,常州国家高新区如何抓住机遇,化起势为胜势,全力“抢跑”?
被誉为“全球爆款”诞生地的比亚迪常州基地,去年产量突破30万辆、产值超过440亿元,11.7万辆新能源汽车远销海外。“一辆车”驶向全球的轨迹见证了一个产业“拔节”的力量——2023年,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诞生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以“新能源整车+核心零部件”为引领,常州高新区相关链上企业近3000家,近3000家企业握拳发力,精准绘制出产业图谱,整车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占比超60%。
风口之下,瞄准“新质”驱动,聚焦重点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个个“千亿集群”蓄势待发。以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建设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发力“大健康”赛道,已培育规上生物医药企业56家。聚焦合成生物产业,以推动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建成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构筑从产业前沿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到绿色产业示范的创新链条,实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天合光能、新阳科技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两家百亿级企业,捷佳创实现30亿元、50亿元规模“两级跳”;合全药业连续两年纳税超10亿元;新增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长青科技、天元智能、莱赛激光成功上市;天合富家成为全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在常州高新区,企业始终是创新主角。
“没有技术突破,产品的持续差异化创新就无从谈起。”中简科技总经理杨永岗说,中简科技扎根“东方碳谷”,致力于国内碳纤维产业化,敢于和世界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掰手腕”。目前,常州国家高新区已集聚中简科技、天马集团、新创碳谷等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抓产业空间拓展,是改革创新突破的主战场。举全区之力建设“四个一万亩”产业空间,做深做实“369”用地提升工程,高新区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入选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未来,高新区还将依据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需要,“私人订制”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生产和员工需求。优化“ABCD”企业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拆、改、退、收”等模式,精准配置资源要素,连片盘活低效用地,努力让“尖子生”的周围布满“优等生”。
“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常州高新区把建设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打在公屏上,直白又热烈地表达着对人才的渴求。依托重大创新平台,以“才”引“才”;积极举办引才活动搭建平台,引进更多全球顶尖人才;建设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和高端人才定制房,以“绣花功夫”做好全域城市精细管理,让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更多企业从“应招而来”到“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