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连续剧《繁花》热播,剧中女主角李李的名字,被家乡人解读为作者金宇澄对祖籍黎里的情根深种。经过几年的精心修缮改造,金宇澄位于中金家弄的老宅——“繁花书房”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沧桑的白墙杮树、木窗廊柱配以现代的玻璃顶、金属吊灯、咖啡吧台……这里会陈列金宇澄丰富的藏书以及他的版画作品,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参观阅读空间和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繁花书房”未开先火,几张在朋友圈流出去的照片,已引来大量粉丝慕名寻访。

  立足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将新业态植入历史建筑空间,将老记忆融入城乡有机更新,吴江正多维度探寻老街、老宅、古桥、传统村落的新生之道。“繁花书房”便是其中一朵浪花。

 摸清家底 精心保护修缮

  肥沃的平原水网为吴江提供了丰饶的物产,也孕育着独特的人文底蕴。吴江拥有同里、黎里、震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苏州各县市区中位列第二。

  如何守护好历史文明,筑牢文物安全基石,是吴江面临的常态课题。在过去一年里,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完成了吴江区智慧数字文保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常态化进行“一张图”管理、业余文保员移动端巡查,开展了全区510处文物安全巡查、276处文物类古屋老宅安全评估。

  “除了摸清区镇板块文物家底,针对散落在村落间的各类传统遗存,我们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全区范围内尚未纳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具有较高价值的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形成《吴江区传统村落调研报告》,在调查基础上开展村落建档、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精准施策。这项工作在全省尚属首次。”区住建局副局长张剑说。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中国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10个、市级传统村落13个,无论是各级传统村落数量还是总数,均位居全市第三。

  在承裕堂门口,“157”这个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在黎里老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老宅门口都有唯一的“编码”。吴江把古屋老宅的保护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每年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城市更新布局,制定重点工作清单。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观能动性,对全区古屋老宅建立安全巡查“一宅一档”。

  这项管理纳入了吴江自主研发的智慧数字文保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区信息集成共享、一键调阅、动态跟踪。

  目前,黎里古镇的资产编号已编至198号,其中119处已被盘活利用。黎里古保办党委书记、主任陈园把古宅的活化利用总结成“为古宅寻找新主人”的过程。为承裕堂寻找主人的创新尝试,成为黎里古镇首个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案例。

  承裕堂始建于清末,因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坍塌,保护与活化迫在眉睫。为找到“门当户对”的“新主人”,黎里古保办进行了5个月的筛选与考察,直到遇见古建修复“大师”香山帮。为此,双方协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合作方式——由香山帮出资并实施承裕堂的修缮,完成后,这里将作为香山帮非遗艺术馆,而所有修缮成本、活化利用的费用则全部折算成租金。

  破圈发展 古韵融进新风

  如今,来吴江走走,可以入住同里镇丽则女学旧址的花间堂酒店,上一堂生动的国学课,在中西合璧风格的深宅大院喝上一杯“同小鲤”奶茶;在太湖新城,可以逛逛盛家厍街区,在传统建筑群中,品尝咖啡点心,感受旗袍文化;到四河汇集的平望,可以登临安德桥,参观老粮仓、老浴室、老民居,领略“活化”的“运河生活”;去震泽,可以探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旧居,深度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去七都,一定要打卡《江村经济》的调研地——开弦弓村,感受时代变迁中的新江村;去桃源,吴江党史馆是亮点,在修缮一新的历史建筑中沉浸式了解吴江在各时期的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2023年4月1日,旨在重塑溇港文化市井生活的吴村烟市开街,吴溇孙宅同时开馆,这座建于清代的吴溇望族孙氏祖宅内,巧妙打造了一间多功能音景室,在光影交错的现代化音影技术中,重现“孙氏三杰”的传承故事。特别设置的影像窗也吸引了不少参与者互动,一睹今与昔的吴溇风貌,增添新的体验乐趣。

  在老宅的活化利用中,位于平望镇司前街的群乐旅社颇具特色。革命时期它是平望地区地下党的核心指挥所,近年来,围绕运河文化和非遗文化,群乐旅社先后设立运河人才沙龙、平望文化研究室、乡土人才工作室、平望灯谜工作室、平望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如今,它又摇身一变,成为“社交生活实验室”,吸引年轻人慕名来玩“剧本杀”。

  在群乐旅社门口扫码后,游客的手机屏幕上徐徐展现老运河、安德桥、司前街、小九华寺、莺脰湖等高度还原的虚拟街景,在导游“颜真卿”带领下,旅游体验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我们将VR、AR等数字技术与运河文化相结合,积极拓展新应用、新场景、新生态,为游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旅游体验。”平望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雷玺说。

  滑动手机屏,从古镇平望的“数字孪生”元宇宙,再到古村龙泉嘴的抖音小视频,数字技术赋能“流动的文化”,打通了吴江老街、老宅、古桥、传统村落等一系列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从古板走向大众移动传播的路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方便地了解吴江、走进吴江、认同吴江。

 活化利用 灵活吸引资本

  老宅是保留古镇记忆的鲜活载体。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还要探寻老宅在当代的活化利用新路径。

  “送房子啦!”2023年5月,黎里古镇推出“赠送房子的使用权”这一创新举措。通过免租、租金优惠以及以建代租金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古宅保护、活化利用,探索优质入驻企业产权转让路径。消息一出,前来看房的国内文创从业者络绎不绝。信息发布后的第19天,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六进宅院的周氏义庄,寻到了南京灿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作为合作方。随后,这家省内首屈一指的纪录片公司将总部迁至黎里。黎里古保办还同步发布《古建老宅盘活利用实施方案》,将黎里古镇古建古宅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纪录片头部企业的入驻带动同类公司如清影工作室等相继落户,继而引发了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同年11月,“2023纪录中国·黎里纪录片榜单”发布,这是黎里古镇文旅体验与纪录片产业的深度链接,实现了古镇文旅IP创新裂变。纪录片已经成为了黎里的一张特色名片。

  近期,黎里古镇老宅盘活利用涌现新成果——德心堂成为非遗资源的展陈空间,目前“在历史的边缘歌唱”正在展示;雷允上跨界养生文化馆入驻原黎里古镇老药铺问心堂;邱宅成为黎里镇国际艺术馆,陈列西洋古董家具……据了解,未来五年,黎里古镇预计将实现近7万平方米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

  此前,在吴江,已有不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与同里古镇退思园一墙之隔的丽则女学旧址,在2016年修缮时,同步引进国内知名连锁民宿,打造集住宿、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古镇文化体验基地。

  走进这栋老楼,古色古香的楼梯、地板、陈设别有一番韵味。民宿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植入新功能中,注重酒店各空间使用性质与文物建筑原有的各功能空间相互匹配,文物本体教学楼被辟为会议、教育、展映等公益功能加以利用,实现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2019年,丽则女学校旧址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向全国推广。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是吴江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共识,也为古镇、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有益探索。“让更多原住民、背包客、新创客留下来,与古镇、古村实现景社共荣、主客共享、旅居共生。”接下来,吴江将细化出台全区古屋老宅保护利用方案,加快数字化转化,灵活社会化开发,推动多样化传承,打造品质化生活,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群众。

  乡贤助力 古村再现风采

  北角观鱼、长春夜月、积庆晓钟、寨湖烟雨、龙湾夕照、南滩问渡、合路风顺、帝阁朝霞。一个村落,居然实力再现了旧时八景,它就是盛泽镇黄家溪村。

  围绕黄溪八景,该村开发多条旅游线路,打造“春踏青、夏避暑、秋采摘、冬养生”的“四季游”,结合梨花节、丰收节等开展田间技能大赛、稻田里的运动会、巧妇厨艺大赛等接地气、聚人气的系列活动。同时,该村做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和乡村特色服务业,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形成从田间、水塘到餐桌的全链式发展格局,吸引来大量的游客参观。

  古村的活化、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黄家溪“拧成一股绳”的乡贤们。早在2012年,该村党委书记陈志明充分发挥自身企业家优势,结团该村近百名企业家,成立了吴江区首个村级商会——盛泽镇黄家溪村商会,先后设立扶贫帮困、教育扶持、为民服务、乡村振兴和村民共富等五大基金,在托起村民稳稳幸福的同时,村里还积极对接熟悉村情、热心家乡建设的乡贤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定期对村民开展农业技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等培训,在取得村民支持的前提下,引入各专业设计事务所、旅游公司、文创企业等参与黄家溪产业整体策划和项目运营。

  “吴江有着丰厚的民营经济基础,活跃的民企发展催生一大批本土‘老板’,他们用资本反哺家乡建设,成为吴江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一大特色。”张剑分析说。吴江将古屋老宅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优化成片开发空间,营造更高层次的全域融合之美。

  从黄家溪向西20公里的谢家路,有着10年餐饮经验的谭桂芳,买来鲜花、绿植,配以美式装修,将旧粮仓改造成“苏小花”西餐厅一炮打响,随后,她又分块装点旧厂房,投入600多万元,改造建成“初莲”田园中餐厅;她又投入1000多万元,承包了60亩农田,盖起了安佶拉仙境……如今的谢家路,已没了当年的荒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翻新了一座又一座旧屋,还在旧屋里开起了茶吧、糕点坊,而越加丰富的业态,迎来了更多渴望田野的城里人。2023年“五一”假期,谢家路单日消费人次破万。

  同样在震泽,大船港村的贝学良说:“把园林搬进别墅,把别墅当作园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贝学良兄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结合村里人居环境整治,兄弟俩不仅把自己的别墅设计成了苏式园林,还投入500多万元,帮助两委动员村庄内的农户进行房屋苏式化改造,统一村庄风格,成为五步一景、十步一画的“园林村”。(陈洁 史韫倩 赵魏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