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家住吴越祥庭的朱淑芳一家正收拾行囊,准备“出游”一趟。
目的地是河南,也是朱淑芳丈夫的老家。之所以说是“出游”,因为朱淑芳早把吴江当成自己的家。
“已经四五年没回老家过年了,现在回一趟家,倒像是去度假。”朱淑芳的老家在湖北,2006年来吴江工作后,与丈夫相识,如今,两人有了一对可爱的“小棉袄”。
一个河南,一个湖北,两人在水乡天堂相识相知,过起了甜蜜的小日子。
朱淑芳是个乐天派,对于现在的生活,她的知足溢于言表:“早上送孩子上学只要10分钟,上班的地方离家又近,下班路过菜场还能买个菜,晚饭后到小区附近的公园遛娃散步,十分方便。”让朱淑芳满意的远不止这些,还有家门口的综合体、博物馆、科技馆,还有社区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以及便捷的出行体验和良好的办事体验等。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吴江外来人口数量已超越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为吴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近年来,吴江持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确保外来人口留得下、干得欢、住得安。
留得下,有盼头
让来吴就业者技能加持
潘国保是安徽芜湖人,从一名身无长技的求职工,到如今的恒力集团恒力化纤加弹C区保全班班长,他至今仍在为当年坚持选择吴江、选择恒力而感到庆幸。
2003年,潘国保跟随哥哥来到吴江,恰逢恒力化纤扩厂招工,在前往厂区参观后,潘国保义无反顾投递了简历,期待成为恒力人。
没有一技之长,让潘国保缺乏信心,在多日没有收到上岗通知后,他无奈前往周边城市打起了零工。又时隔数日,一通电话改变了潘国保的命运。“接到恒力上岗通知,我立即丢下了手头的活,飞奔回吴江。”再忆当年,潘国保给出的理由简单有力:“参观厂区后,我看到这里设备先进,管理有序,让我很有盼头。”
时间给出了最好答案。潘国保在吴江一待就是20多年。从“落脚”到“扎根”,20多年里,他的成长和收获,让他更加热爱吴江这个“第二家乡”。
潘国保说,进入恒力,他边工作边学习。3年多的时间,自己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飞跃,并且开始带领自己的团队。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已有40余人,负责厂区三个车间,62台加弹机和辅助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别看设备保养和维修是不起眼的一环,却事关产线正常运作,产品保质生产。潘国保在这小小的天地间找到了价值所在。在钻研维保中,他先后完成了4项小发明,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学习,潘国保还评上了钳工高级技师的职称。
不仅职称得到了晋升,潘国保还获得了省“优秀农民工”、吴江区突出贡献技师、盛泽镇“文明职工”等众多荣誉称号,而让潘国保最有获得感的,还要数薪资待遇。“和刚入职相比,现在的工资超过了当年的十倍,我特别满足于现在的日子,充实又安稳。”潘国保说。
潘国保的成长,离不开吴江和企业在打造技能人才矩阵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和潘国保一样,缺乏一技之长、适岗能力弱,是来吴就业的新吴江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让他们技能傍身,或者让技能日益精湛,吴江区人社局突出“培训+就业”导向,强化急需紧缺职业培训、数字技能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同时鼓励职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等力量参与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格局,创新开设“云上技能充电站”,推出光纤制造、数控操作和电梯安装等系列课程,让求职人员技能傍身。
为了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陆续推出,区人社部门还鼓励在具备条件的服务站直接开办就业技能培训班,提供就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推介等“一条龙”服务,提升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兴趣和动力,激活技能培训主动性和积极性。
干得欢,有奔头
让创新创业人才轻装上阵
人才因产业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
近年来,吴江从优化营商环境、协同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构筑了创新创业的“强磁场”,越来越多的人才近悦远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攀高比新。
之所以更愿意到吴江创新创业,张志勇的回答是这里让人才轻装上阵,干得欢,有奔头。
张志勇是华恒半导体设备(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于2022年正式落户吴江开发区。作为“崇本”人才,张志勇的企业不仅在项目启动方面得到了补助,更享受了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补贴。目前,企业的10名员工都陆续申请到了人才公寓。
张志勇的房间温馨雅致,装修色调简约时尚,墙上的画和桌上的盆栽,让整个房间看起来十分温馨。室内空调、热水器、电视、橱柜等设施一应俱全,可直接拎包入住。“这里实行酒店式管理服务,我入住的房型是三室一厅,家具家电齐全,而且全天候有专职人员为我们提供服务,不仅温馨也很安心,让我们外乡人在吴江有家的感觉。”说起入住感受,张志勇十分满意。
作为企业负责人,人才公寓不仅为张志勇解决了租房这样的后顾之忧,同样为企业留住员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企业的研发总监是马来西亚人,去年,他们一家也申请到了人才公寓,住在这里很方便。”张志勇介绍,除了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烘干机等必备家电,还充分考虑到人才社交与休闲需求,设有动态和静态两个“共享空间”,包括桌球室、推理室、影音室、小型会议室、读书吧、咖啡吧等,俨然是个活力社区。
近年来,吴江开发区牢牢把握人才公寓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在公寓的配套设施、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上严格把控,聚焦高品质人才社区功能定位,推出四条不同类别人才社区线路,构建系统完备、配套齐全、服务精准的人才公寓3065套,充分实现人才“拎包入住”,住得安心、放心,以更优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响“美美知寓”人才公寓品牌。截至目前,人才公寓入住率超71%。
只有创造人才“愿意来”的条件,制定人才“愿意留”的政策,才能让各路“千里马”在吴江“才有所居、才有所用”。因此,吴江着力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硬”平台,以零距离的贴心服务,力促人才生根发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持续用好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是吴江畅通人才诉求渠道的抓手之一,也是吴江聚焦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完善人才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此外,吴江创新推出了人才四季、人才面对面、人才微讲堂等活动,着力打造人才服务品牌矩阵,通过加强与人才的日常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积极帮助解决现实需求。同时,强化金融赋能人才发展,用好苏州湾创投壹号优质金融资源,优化提升“人才+项目+基金”全链条创新体系,丰富“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构建多方协同的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
住得安,有甜头
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统计,目前吴江流动人口的数量达110余万,超过吴江户籍人口。对于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吴江的态度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吴江的城市温度,从区新市民事务中心的数据和政策调整中可见一斑。
2015年,吴江启动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政策,截至目前,全区共受理积分入学申请4万余人,积分入医申请2000余人,积分落户申请6000余人。
“这期间,我们的政策历经多次调整,比如取消积分入医、比如下调积分落户准入分值等,都为新吴江人更好享受同城待遇降低了门槛。”区新市民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子女就学,是新吴江人扎根吴江后最牵挂的事情之一。除了积分入学,今年吴江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5所外来工子弟学校4000多名学生实现市民同等待遇就学”,让新市民家长感到振奋。记者从区教育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区民办学校办学支持帮扶力度,促进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区启动实施民办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选派优秀公办学校教师驻点教学,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一视同仁”,让他们的子女同等享受到优质教育。此外,吴江还通过政府购买外来工子弟学校所有在籍学生学位,进一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吴江正在多方发力,持续发力,让新市民与城市“双向奔赴”。
区新市民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吴江将全方位打造“新市民之家”“新市民生活圈”,由点到面、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着力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线上“新市民之家”以“吴江区新市民事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在现有功能模块基础上继续升级完善,包含服务、管理两大功能;线下“新市民之家”则将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商圈邻暖驿站、企业员工之家、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等现有资源的阵地作用,有机融合丰富各项功能,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打造“新市民之家”,受理、收集新市民需求,协调解决现实困难、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提供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新市民之家’服务阵地开展一系列‘吴’与你、心连‘新’暖心活动,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吴江。”该工作人员说。
与“新市民之家”互为补充的是“新市民生活圈”。
在黎里镇振黎社区的南湖景苑小区物业服务中心,温馨的图书角里,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读绘本;一旁的便民服务空间里,提供免费量血压、理发、缝补、磨刀等服务……去年,这里还启动了“湖童苗”成长项目,为新市民解决假期无暇照看子女的问题。南湖景苑小区共有近550户家庭2000多名居民,其中70%以上是新市民。为服务好新市民,南湖景苑通过党建引领、业委会牵头,以“业委会成员+党员志愿者+业主代表”组成的网格员队伍收集民意、及时反馈,助力打造集文化生活、商超餐饮于一体的“新市民生活圈”。
此外,吴江还紧盯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拿出新举措,不断丰富暖“新”服务,以吴江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为总站,崇本开“新”驿站、汾彩驿站、邻暖驿站为特色驿站,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微驿站,构建起“总站+特色驿站+微驿站”三级“海棠新享汇”阵地群,发挥党建资源优势,精准服务新市民。
今年,区新市民事务中心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列好事关新市民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通过3张清单汇聚新市民需求,推动各条线各领域服务资源向“新市民之家”集聚,为新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同时,依托“资源清单”逐一推动落地形成“服务清单”的场景,最终为新市民提供更实在、更便利的服务。(史光 黄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