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新晋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2023年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月18日,常州召开“新春第一会”,把科技与产业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凝心聚力部署推动“万亿之城再出发”。
量质并举 城市综合能级全面起势
2023年,常州以地区生产总值10116.4亿元,成为江苏第五座“万亿之城”。万亿背后,是这座城市的全面起势成势。
以新动能挑起工业经济大梁。工业是常州最鲜明标识,近年来常州把牢发展时与势,以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的理念,谋划培育新能源产业。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1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前3,动力电池领域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
活跃的市场主体是汇聚产业发展动能的重要源泉。常州拥有工业企业6.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4720家、百亿工业企业23家,“新春第一会”上,常州通报表彰荣获“灯塔工厂”、2023年度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荣誉和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单位、个人,以及2023年度“星级企业”,坚持以实体为根、产业为本,营造企业成长良好氛围。
若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万亿GDP目标的根基,而立足人的需求,推动人口、产业、城市良性互动、整体提升,更是万亿之城的深刻内涵。围绕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常州持续打造“六个常有”民生服务品牌,不断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2023年,常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78:1,成为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实现由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山”理论实践,常州铁腕推进太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同时坚持“全境生态、全域旅游、全景融合”,推动山水资源成为最有价值的金字招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谋“新”求变 抢滩生产力跃升机遇
常州的万亿之路,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在万亿之后,如何继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成为常州站在新起点上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万亿之城再出发,唯有依托新质生产力奔向新蓝海,才能在新征程中更好展示‘常州所长’、彰显‘常州价值’、体现‘常州担当’。”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
时势交融赋能常州锻造新质生产力根基。万亿城市背景下,常州以产业振兴、能级跃升、政通人和之势蓬勃发展,拥有近2.2万亿的工业规模、比重达56.2%的高新技术产业、7600多亿的新能源产业产值、170万的人才总量,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极具带动效应的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崛起,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端产业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加快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区域竞合驱动常州锻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万亿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常州在实现量的积累上,仍面临资源制约、空间制约等现实困境,质的突破仍需加快探索。而唯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财富增长开辟新空间。
陈金虎表示,锻造新质生产力是常州势所必行、志在必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更好服务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责任担当。
实干为要 抓牢五项工作协同发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聚焦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新春第一会”上,常州提出将系统抓牢五方面工作,坚定不移实施“532”发展战略。
一是抢滩动能转换“新蓝海”。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企业上市“龙腾行动”,更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引领型、协同型科技设施,开展前瞻性、综合性科创活动。
二是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锚定2025年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目标,巩固“发储送用网”闭环优势。以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等为重点,积极抢占未来产业赛道。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让实体经济走上“信息高速路”。
三是绘就绿色发展“大写意”。深化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为发展腾出更多环境容量、创造更好环境质量。做大做强绿色能源,加快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建设,持续提高用能效率、新能比重、供能水平。
四是用好要素配置“关键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持续激励和市场化导向,完善“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科研项目实施机制。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是培育创新突围“生力军”。畅通科技、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发挥在常高校人才储备作用,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更大力度创新“龙城英才计划”,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吴琼 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