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苏各地市以地方文旅、文投牵头,在城市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呈现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也涌现出“南京样板”“苏州样板”等城市文化数字化建设名片。在各地市多年开花的繁荣局面下,如何由点及面,将江苏各历史名城的文化资源连成一片,关联形成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数据库,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推动江苏城市群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是当下值得推进的一项工作。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众多,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但城市文化流失严重,亟需恢复保护。江苏拥有国家历史名城13座,首批国家级历史名城3座(扬州、南京、苏州),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冠绝全国各省,是江苏一笔重要的的文化资源。在日益加速扩张的城市化扩张的进程中,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无一例外,都存在着旧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问题,这种问题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方面,还存在于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替之中。虽然以苏州、扬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为了保存城市面貌采取了保留老城、另辟新城的保护措施,但终究无法避免传统城市文化的流逝,原因在于除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消失,在老城之后的城市传统文化符码也在迅速流失,小到街道名称,大到区域功能,都发生了历史性变迁,这种流失几乎是一种不可逆的历史趋势。面对传统城市文化流逝的现状,早在2014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就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通知》,在随后的认定工作中,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五处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在数量上依旧冠绝全国,经笔者走访调研,目前江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基本沿用商业文旅模式,虽然在老城翻新、街道景观复原等方面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但也存在同质化严重和老城文化流失的现象,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历史名城的文化资源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江苏省应发开和利用好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名城、名街的保护开发工作,从重实体保护向虚拟端引进,打造江苏历史名城文化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建设和数字人文技术,开展文化IP、虚拟文旅、文化场景(空间)服务等虚拟文化服务业。
基于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保护的问题,应尽快建立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库。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江苏文化数字库建设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建立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数据库,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构成江苏文化数据库的重要基础工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试数据库涉及各城市,更涉及大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美术馆、纪念馆、资料馆、非遗馆等公共事业机构,文化资源多且分散,只依靠一两个机构的力量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是不可能的,首先要杜绝各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目标规划、方案进行宏观 调控,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各个机构统筹规划、团结协作。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事业机构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各机构可以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构建跨领域公共资源库。也可先依托长江-运河建立具有江南历史文化特色和运河文化特色的区域性城市数据库,统一编制地方特色文献目录索引,实现网站与网站之间的链接,支持各种用户访问和获取资源,充分实现区域性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最终统筹、链接为一个集群数据库。
利用数字人文开发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数据库,发挥其在城市人文地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积极作用。在城市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和图谱等手段,我们能直接从大量文本中提取信息来描述城市人文地理面貌。此类运用在国内外已取得良好应用。例如,在地理空间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可视化呈现领域,数字人文的介入赋予了城市地理空间浓厚的人文意味。其中最受瞩目的数字人文项目是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共和国地图”(Mapping the Republic of Letters)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建立一定时期的文学数据库,通过作家案例的方式,将著名作家与具体的城市关联起来,并可视化为一系列可定制的交互式地图,构建起基于城市地理空间的文学社会网络,以可视化的形式拓展了不同城市间的文学联系。江苏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不乏世界文学之都,世界美食之都,许多城市都拥有戏曲、非遗、古籍等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南京、苏州等城市已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城市人文地理的数字化探索,如南京在2019年10月31日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文投和南京文联共同打造“文都时空”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汇集1589万字的文学及历史文献资料,绘制了包括2652个南京文学人物、4126部/首文学作品、4545个文学事件和3735个文学地名在内的南京文学知识图谱,可以快速发现文学人物、作品和南京历朝历代重要地名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链接到相关的词条,通过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及互联网对南京文学、历史、文化及城市资源进行线上展示。这些有益的尝试仅仅是基于单一城市数据库的搭建,如果能普遍链接区域数据库,形成数据共享、资源聚合的区域性城市文化数据库,其开发和应用的场景将超乎想象。
在数字人文应用基础上,依托文旅融合,打造江苏名城文化IP。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这为江苏沿长江城市群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文旅融合为基础,聚焦数字文旅,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打造江苏名城文化IP形象,助力江苏文化数字化转型,彰显与传承江苏文化底蕴。江苏自古以来便是经济富庶之地,旅游资源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数不胜数,吴越文化、江南文化更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内涵和辐射能力。想要为江苏文化数字化发展开创新的局面,赋能城市新发展,数字文旅不可或缺。数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历经技术、产品、企业和市场四个层面且彼此同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通过四个层面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最终形成新型融合产业形态。将数字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数字技术是重点,在应用互联网、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也要尝试运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旅游业产品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实现与数字文化资源有意识的创新开发与整合,加入数字文化产业的特色并融入旅游功能,使其在不改变原有产业形态的前提下赋予旅游新属性,如线上展览、旅游直播带货、博物馆虚拟讲解等。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都应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发展本地人文特色,从而将其打造为区域数字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如:乡村游、休闲游、生态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江苏城市群应围绕数字文旅共同建设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在江苏城市群全域实行一站式数字文旅管理模式,共同发展江苏城市群全域智慧旅游项目、打造全域数字文旅消费平台、开展景区智慧化建设,应用媒介平台宣传文化旅游、进行景区现场直播,跨区域、多渠道、可持续触达游客,形成线上线下的完整文旅数字化体验。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应紧抓时代机遇,做好国家政策解读,在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与数字化发展中谱写新江南文化篇章,为中华文化发展助力,为全球贡献新的文化与文明,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世界级城市群。(王安乐 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