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党建+”育人模式,科研赋能粮食安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高水平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人才为基,强化建设葆活力

  夯实队伍建设、永葆发展后劲,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引导师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培养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引领,推动党建和学科融合发展,在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学院建设的意见》过程中,学院教师既深刻认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自身作为粮食专业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学院教师党员多次承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江苏省粮食物资储备局人才技能培训。至今已培训粮食储运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5000余人,为国家和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学院教师党员多次参与指导全国粮食行业技能竞赛。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对参赛学生进行训练、选拔,培养一批满足新时代粮食产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技术技能人才。学院学子在第六届全国粮食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本科学生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以团体优异成绩获得“优秀院校奖”。

  学院方勇教授2019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21年获第16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教师党员唐培安、丁超获评“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院教师先后参加在中国粮油学会谷物健康会议交流、在防疫抗疫一线工作、以“别用价格衡量粮食价值,价值观引导从小开始”为理念推进“光盘行动”、组织粮工专业学生开展粮食学科专题教育和相关教育培养工作。

  2020年,学院教师胡秋辉教授立足学术前沿、响应国家需求,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基于我国特别是江苏省食用菌产量大、精深加工少、产品效益低的产业突出问题,建立了食用菌加工数据库,创制了食用菌真空低温脱水技术、挤压预糊化交联技术、物理场耦合酶解破壁提取技术等三大核心关键技术,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学院科研工作发挥带头带动作用。

  科技兴粮,深思悟学“口粮观”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学院不断加深对“端牢自己的饭碗”内涵的理解,深刻明白科研攻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坚持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以党建引领推动科研水平的发展、科研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党建与科研携手共进、共同开创学科发展新局面,推动服务国家战略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粮油食品营养与安全、粮食节能干燥与绿色储运、粮油质量安全检测、富硒功能农产品的创制、食用菌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社会贡献的科研成果。其中,学院教师“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农业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省科技厅等其它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20余项;基于“粮食储藏”学科特色,组织学院教师党员长期深入中储粮中央和地方直属库解决储粮害虫防治、粮仓通风升级改造等技术问题,为科技推动“节粮减损”做出了贡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余项;与粮食相关企业签订成果转化21项,为企业新增利润近30亿元。

  学院始终坚持将科研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粮食行业切身生产和发展问题上。聚焦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对接行业和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交流共建,为师生党员开展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搭建平台。学院教师党员丁超、赵思琪等悉心指导学院的食品科技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创新创业组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基于食品和粮食领域的研究,开创出功能性食品、粮食原料的更高附加值应用等,参加相应创新创业竞赛,且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硕果累累。组建“南京财经大学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兴化基地” 切实面向涉粮企业发展需求,为兴化市粮食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学院对粮食行业发展的社会贡献。在国家粮油从业人员技能培养方面,学院教师党员宋伟、万忠民等利用学科知识为竞赛积极准备、精心筹划,在比赛中担任裁判员和命题员工作,历年来,指导全国粮食行业骨干青年技术人员成长近1000人次。

  服务社会,特色支撑显担当

  学院坚守“粮食人”的初心,打造“高校—企业—百姓”全链条社会服务体系。借助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开展党建工作,真正做到以粮食特色优势学科为支撑,服务地方、社会和国家发展。

  开展企业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学院教师深入基层一线,针对国家粮食储备、贸易安全和国民营养健康需求,修订了《大豆》《大豆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等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了国内首个省域全产业链性质公用品牌“苏米”团体标准,修订“兴化大米”等6个地方标准。

  鼓励参与实践,关心行业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识的不断加强,粮食行业发展迅速,粮食行业人才变动加剧。学院积极与一线企业、市场互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以昆山市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作为昆山及苏州重要的粮食储备和供应企业,公司粮食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发展受到制约,通过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交流,不断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推行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科技成果“优质粮食产后减损关键技术”应用到全国110个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库,总仓容超过500万吨,实现粮食分类收储和优质优价,解决优质粮损失严重的问题,带动173个村庄、10余万户农民增收脱贫;成果“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优质富硒农产品市场化,实现科技服务由“粗”向“细”转变,为企业新增利润近13亿元,带动173个村庄、10余万户农民增收脱贫,成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力军”。成果“食用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在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进行应用,新增利润13亿元,增加就业15000余人,实现食用菌从单一“鲜食烹饪”模式向“方便即食”多元化快消食品加工的转型升级。

  搭建产教融合,引领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等系列活动,搭建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教师团队,引领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自学院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储运技术工程平台申请获批以来,学院教师的积极作为,以服务国家粮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紧密围绕稻谷的产后绿色安全储藏关键技术、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粮油副产物加工转化增值利用技术、粮食信息化追溯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一批在国内拥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显著的学术地位。2020年底,该平台顺利通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部门验收。(石晶晶 仲宏伟 许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