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强机制,助“家门口”中小学优质均衡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要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其中,“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引起代表委员热议。“家门口”的小学和初中怎么建,如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而推动教育公平,成为两会关注热点。

  “当前,人民群众对于更优质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迫切态度,要求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平性和优质化的道路上久久为功。”在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黄文武看来,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让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是当前主要任务。要实现优质均衡,就要脚踏实地,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促进城乡和校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城乡和校际两大维度,的确是衡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参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提出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对加快校际均衡发展和推动城乡整体发展等6个方面给出制度安排,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是近年来的重大社会关切之一。为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集团化办学成为业内公认的一条破局之道。“集团化办学,就是推动缩减校际办学差距的一把‘利刃’,能较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区域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张明霞分析。基于同样的逻辑,去年12月,南京市鼓楼区正式发布该区优化重组后的13个小学教育集团名单,将全区49所小学全部纳入集团管理,进一步促进小学教育扩优提质、全域优质。

  “应该说,通过在校际间开展集团化办学,江苏已取得不少积极成效。但客观上,省内各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还有一定可提升的空间。”在张明霞看来,全省各地校际之间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均衡的融合共进动力尚显不足,离“共生共享”的教育共同体还有差距。此外,内在动能激发仍显不足,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变革的力量尚未充分释放。

  “因此,要创新集团化办学的考核赛制,制定科学精准的质量评估体系。科学评估集团内总校带动成员校过程中的输出作用,考核各校办学质量的真实性,引导集团化办学规范管理。同时,体现激励性,将评价结果与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的支持挂钩,激发集团内学校办学活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张明霞说。她还提议,把中小学教育集团内优质成员校的盘子做大做强,扩大集团化办学“朋友圈”,完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加入门槛和溢出机制,“鼓励办学质量优、社会声誉佳的成员校溢出教育集团,独立办学,进而牵头组建新的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校际之外,城乡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

  “校舍陈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作为扎根一线的教师,省人大代表、高邮市菱塘民族初级中学教师杨志娟调研发现,当前城区与农村教育的差距虽在持续缩小,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仍有必要。

  为此,杨志娟建议,让乡村学校“焕新颜”,就需要政府持续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集中教育资源,为教育资金在农村地区的合理利用打下基础。“优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杨志娟认为,培育乡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不仅要靠“外引”,也要注重“内育”。例如,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鼓励部分中小学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计划,鼓励骨干教师扎根基层,在教师生活保障、职称评优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多措并举,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添柴加薪。(李睿哲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