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两会正在进行中,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发与会代表委员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对于文化工作者而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要讲好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今年,我重点关注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文化馆馆长干露认为,基层文化工作仍存在创作力量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我建议从政策方面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员编制,同时创新开展结对培育机制,构建服务网络,推进基层留住人、锻炼人、成就人,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创新出彩。要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服务‘沉下去’,把群众幸福‘提上来’。”干露说。

  博物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郑晶表示,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有河道遗产6段、遗产点22处,是全国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更应为保护、传承、利用、宣传大运河文化做出新实践。“2024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以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为契机,更好担负起向全世界展示传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使命,把中国大运河这条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向更多公众展示,更加多元立体地赓续中华文脉。”郑晶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政协委员陈银付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负责人。在前期调研中,他发现部分年轻人不愿从事传统非遗工作。他认为,苏绣、紫砂等传统美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壮大专业人才队伍,而职业院校具备培养此类人才的条件,建议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通产学研“链条”,更好助力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施作为“85后”昆曲掌门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戏曲焕新颜。“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办好中国昆剧、紫金文化艺术节和戏由百戏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传世之作。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江苏是戏曲大省,有着多所影响力较大的本土戏剧类专业艺术院校,希望可以通过加强戏曲类校本课程建设力度,灵活机动培养戏曲人才。”他表示,传统文化传播任重道远,自己将继续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传统戏曲在当代发展。(李南丹 报道员:孙姝颖 王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