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溧阳市深入落实常州“532”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培育和品质城市建设工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规上工业增加值等5项指标增幅均列常州各辖市区第一,为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作出了积极探索。

  高位谋划,强化工作统筹

  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溧阳市创建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实施方案》,梳理细化民营经济发展领域3项主要任务、1个特色项目和29条任务清单,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出台《“同心协溧”助力溧阳品质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同心聚能”行动,形成政企同心共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

  完善政策支撑。全面梳理优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等各类惠企政策,完善实施细则精准滴灌,高质量完成该市《发展“四大经济”争创“五个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和《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度政策兑现工作,兑现奖励补助资金4.9亿元;出台《溧阳市产业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实施意见》,提升项目服务管理水平;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适配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举办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汇聚乡贤力量,成功举办第三届溧商大会,发布县域品质城市指标体系,表彰8名“溧商回乡创业功臣”和8名“服务家乡招商引资功臣”,对接引进19个回乡创业项目,总投资80亿元,“两个健康”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常州第二,创成江苏省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常州唯一)。召开民营企业家中秋节座谈会等活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

  同向聚力,优化营商环境

  调研走访架起“连心桥”。制定出台《溧阳市2023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88项重点任务和25项创新工作。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大走访活动,全年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完成调研问卷430份,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0余件,形成《优化营商环境评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在常州辖市区率先对民营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综述报告。

  精准服务打出“组合拳”。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平均缩短工业项目审批时间30余个工作日,企业跑动次数平均减少6次。全国首创开发上线“信用中国信用修复辅助工具”,创新推出“信易批”等应用场景,累计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29.12亿元。发挥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中心作用,与司法、律所联合开展对接服务50余场,推动惠企助企政策落实落细。

  外联内引补强“创新链”。获评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布局引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13家。全年入选国家HW人才工程5个、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项目6个、常州“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项目34个。新增建成投用智溧国际人才社区等人才公寓7602套,建成“锂享新能源人才小镇”,探索“溧即办+人才”服务模式,打造“溧即享·人才惠客厅”,为企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发挥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培育产业集群。1-9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72.3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动力电池实现产值737.9亿元,出货量分别占全国的16%、全省的38.2%、常州的80.4%,“2+2+X”产业(动力电池、绿色精品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中民营企业贡献率不断提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家企业。时创能源于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金峰水泥、国强镀锌、上上电缆等3家企业入选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华鹏荣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华鹏、时代双双入选“江苏省优秀企业”。

  提升创新能力。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80家,常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4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1家,新能源领域博士后设站单位7家,在站人数12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参与两个国家重点专项,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个,省级以上经费5772万元,孵化的公司市值已超300亿元。长三角科技论坛、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等行业盛会在溧召开,吸引院士60多人次,超3000名行业顶尖人才汇聚溧阳,进一步优化新能源领域创新生态环境。

  加速应用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巡游出租车100%电动化,公交车新能源率达31.06%。投运充电站124座,充电车位共计907个。天目湖、南山竹海、御水温泉开展的全电文旅示范区建设颇具成效,初步实现景区用能低碳智慧物联和天目湖全电游轮“大、中、小”全覆盖。为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示范样板。(溧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