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的兰花丝巾、针脚细密的蜂鸟镜面、栩栩如生的仙鹤挂灯……每周四,在扬州市职业大学刺绣非遗工坊,学生们沉浸在飞针走线的世界。该校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这是学校“运河思政”的融合课堂之一,老师们围绕扬州传统文化轮流授课,营造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

  “通过授课,学员们加深了对运河文化的认同。”在扬州市沿湖村民间非遗实践工作坊,同学们跟着大师学国画、剪纸;在学校非遗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做绒花、设计文创……该校鼓励学生社团参与村民的非遗创作,“运河思政”在学生心中生根,实践现场也成为扬州文旅一道靓丽风景线。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云端探索、研学实践等方式,为师生呈现穿越历史、横跨中国的‘运河大思政课’。”马顺圣介绍,该校现有54名思政研学导师,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等研学基地,开展“红途研学”“我是党课主讲人”“跟着地名学党史”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聚焦“一老一小”,开设非遗传承、运河研学、地域文化等课程。

  去年10月,扬州市职业大学师生创作的《运河歌谣》正式发布,展现了运河两岸的灿烂历史和风土人情。该校党委副书记陈亚鸿表示,学校目前已创作27首“运河组歌”,力图以文艺之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着力打造“赤子心·运河情”原创文艺品牌,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马顺圣表示,扬州市职业大学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陈席元 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