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古称真州,清代诗人袁枚在《真州竹枝词》中写道:“江声渐远市声近,小小繁华一郡城”。赞叹仪征作为当时淮南盐务中枢的繁荣。进入新时代,仪征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民富村强,城乡和美新貌更加令人瞩目。
仪征市委书记孙建年说,仪征是长江下游北岸唯一主城区依江而建的县级城市,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者,必须走稳走实乡村振兴路,让城乡产业“各美其美”“各强其强”,让富民强村良性互动,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城乡共荣、全域共富的关键。
近年来,仪征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以林果茶蔬为重点,培育培强乡村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特色”立本、“联建”聚能的富民强村新路。2022年,仪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302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8万元、连续3年增幅保持8.5%以上,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党建”引领 “百雁”争锋
2023年12月4日,“百雁争锋——村集体经济发展擂台赛”大仪镇分站赛举办。老坝村、高田村、河北民族村、朱桥村、路南村党组织书记先后登台,通过“短视频+PPT”的方式,轮番登台述实绩、讲经验、比做法,集中展示了2023年以来各村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成效。经过激烈角逐,朱桥村、路南村荣获一等奖。
为充分调动村党组织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倒逼村级增收项目落地落实,2023年3月,仪征市创新启动“百雁争锋——村集体经济发展擂台赛”,以每月预选赛、分站赛、年底总决赛的方式持续举行,推动村党组织全面参与,“不漏一村、不少一人”。
仪征市委副书记胡彩云说,通过引入不同形式的竞争机制,在村党组织书记中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有助于锤炼一支可堪重任的“头雁”队伍。
有竞争就有奖惩。仪征建立了村集体项目增收激励制度,每年从村集体经营净收益中拿出20%,用于激励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资产作出贡献的村干部,其中对获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综合考核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村,一半奖金直接发放给村党组织书记本人。对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欠佳、未通过实绩考核的村党组织书记,则实行末位警示淘汰,以此进一步明确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导向,让有为才有位成为共识。
月塘镇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出台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若干激励措施,在拖欠租金催交、招商引资收益、闲置安置房认购等方面,每个村可按比例分成。同时,将年度村集体经济盈余情况作为各村考核评比结果的重要依据。2022年,月塘镇1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累计增加175万元,盈余317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9%、11%。
仪征市委办公室印发的《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200万元,全面消除8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
“特色”立本 产业“竞放”
仪征丘陵岗地占辖区总面积80%以上,耕地资源紧缺,乡村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永春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强村富民的立本之举,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刘集镇白羊村背靠白羊山森林公园,村内林木资源丰富。2022年10月,村党总支书记郭俊经多方调研,决定带领村民盘活林下空地,种植赤松茸。“虽然产业刚起步,但富民效应很明显。到了大量出菇季节,30亩赤松茸基地日均产量可达1500斤,每斤最高可卖到14元。”郭俊高兴地说。
村民赵庆红说,赤松茸一年可种植两季,历时5个多月,全程都有用工需求。“以前送孩子上学后就和邻居闲聊、打牌,现在有空就来基地帮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月塘镇赵桥村位于登月湖下游,登月湖原名鸭嘴桥水库,是扬州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国家二级备用水源。赵桥村以绿色生态为“卖点”,由村集体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稻麦,并配套高标准烘干、仓储等设施设备,倾心打造“鸭嘴桥”大米品牌。
村党总支书记杨勇说,“鸭嘴桥”大米按每斤两元的价格优先供应本村村民,对外销售则为每斤3.5元。合作社年产大米约60万斤,除“特供”本村村民外,其余均销往南京、扬州市场,供不应求。
眼下,赵桥村正抓紧规划农产品展示中心,建成后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推介销售“鸭嘴桥”大米、“绿杨春”茶叶、“月塘水芹”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同时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多途径、多元化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力争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
“我们枣林村成立枣林人家劳务专业合作社,为景区和企业提供环卫保洁、园艺管护等服务,每年实现劳务增收30多万元。”“我们红光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农场,农忙时党员干部全部投身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等环节,实现年总收入120万元,村集体净收益35万元。”……
在仪征,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活力与张力并显。为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从2023年起,仪征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共富基金,重点支持村级组织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万元,镇级财政再按市财政50%以上比例追加补助。
“联建”聚能 “抱团”共富
“家里3亩旱地以前就种些芝麻、大豆,一年忙下来只能挣2000来块钱。自从跟着‘联盟’种黑莓,收入翻了10倍多。”马集镇合心村村民林兴华谈起自家生财之道,满是自豪。
林兴华口中的“联盟”,是由村“两委”联合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户等多类经营主体组建的“黑莓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各司其职,形成了集种植、社会化服务、收购、加工、销售等于一体,融合采摘、旅游等多业态发展的立体式产业链条,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8000亩,总产值超亿元。合心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富民强村,土地、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匮乏、不均等问题是关键瓶颈。如何突破?杨永春说,全市积极探索支部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等多种形式的抱团发展新模式,促进资源联享、产业联兴,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优势互补、多方受益”的良好发展局面。
真州镇村级经济发展共建共富创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创业园由镇成立的强村公司运营,9个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公司党委委员,实行“村村联建”抱团发展。园区项目用地约3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左右。目前已有50多家商户有意向入驻创业园,预计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创造收益6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500人左右。
站在新城镇沿江村村部前远望,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在冬日里格外抢眼。村党支部书记汤永军介绍,村里利用扬州市公安局机关党委支持的专项联建资金打造了“党建爱心菜园”,党员带头种植青菜、菠菜、苋菜等时令蔬菜,收获的“爱心菜”无偿送给村里的孤寡、特困、残疾户。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村集体经济持续向好的沿江村为引导村民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村党支部还和有关企业党委联建了“爱心超市”。村民有破陈规、除陋习等向上向善行为的,都能获得相应积分奖励,用于兑换物品。
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战略实施的“牛鼻子”。仪征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以富民强村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乡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更加全面、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相信仪征在乡村振兴路径上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取得更大的喜人成就,而且也将为其他地区带来更多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陈兵 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