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1月8日,2024未来产业发展大会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举行。会上,37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332.9亿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未来产业成为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关键力量,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无锡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在全市“465”现代产业集群中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个重点赛道,并持续扩展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细胞治疗与基因技术、高端膜材料等新领域,系统构建了面向长远的“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在现场表示,无锡将加紧编制《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计划于1月底前印发出台,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更精准的举措,瞄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6大领域,紧密结合“465”现代产业集群,全力推动未来产业重大项目落地,构建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形成无锡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近年来,无锡经济开发区积极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竞逐未来产业,去年11月24日,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工业级机器人和室外L4级无人物流车的研发测试及生产总部,聚集一批产业链合作企业,形成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新生态;12月20日,总投资10亿元的微纳星空商业卫星制造基地项目落地,将建设中大级卫星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项目投产后有望成为国内商业卫星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自动化产线标杆项目……

  为进一步扩大先发优势,无锡经济开发区以“向未来、促转型、开新篇”为主题,举办2024未来产业发展大会,汇聚3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头部企业、投资机构代表,聚焦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类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天生机智”未来产业新赛道,共谋发展大计。

  会上促成37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332.9亿元,涵盖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类人机器人、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和基金等七大领域。同时,上海技术交易所未来技术交易平台、国电投新能源及储能创新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类脑科学研究创新中心、深圳大学无锡智能传感与系统研究院、北大-无锡国测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江苏绿叶体外诊断产品研发创新平台等六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在大会上集中亮相。

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发布仪式现场(无锡经开区供图)

  大会现场,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敏启动未来产业十大场景全球征集活动。活动以“你的idea,我们一起实现”为主题,聚焦产业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发展需求,旨在打造“经开十大未来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助力经开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此,无锡经济开发区还设立了1亿元专项支持资金,用于支持人形机器人、工业软件和通用智能、元宇宙、北斗卫星和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十大国内首创性创新应用场景方案在经开区落地。

未来产业十大场景全球征集启动仪式现场(无锡经开区供图)

  “拿出1亿元面向全球征集未来产业十大应用场景,彰显了我们引育未来产业的信心与决心,也展现出我们发展未来产业的速度与激情。”无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平在现场表示。

  会议同期,《无锡经济开发区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无锡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无锡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政策意见及其资金管理办法》发布,100亿元的尚贤湖未来产业基金成立。

未来产业政策、基金发布仪式现场(无锡经开区供图)

  根据政策,无锡经济开发区将设立10亿元转型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和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及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零碳负碳等成长型未来产业和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类人机器人等前沿性未来产业,力争在2026年前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和创新应用的头部企业,形成“7+X”未来产业体系,打造“天生机智”(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类人机器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新地标,助力形成长三角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尚贤湖未来产业基金,则将围绕经开区“7+X”未来产业体系发展目标,采取“母基金+直投”策略,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等未来产业的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类项目并在经开区集聚发展。

  据介绍,无锡经济开发区揭牌于2019年1月,五年来,始终锚定“生态环保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定位,紧紧围绕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引领区、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目标要求,敢为善为、创新实干,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一套扶持政策、一个公共平台、一个招商专班、一个产业基金”的园区“五个一”发展模式,汇聚王坚、丁荣军等15名院士,370多个人才团队、科创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大学智能控制研究院、国科大江苏密码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纷纷落地,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殷晴)